又见祁连(青海篇)
8月12日。从扁都口转车一路与青海的负责人相谈甚欢,都是去年相识的朋友,这一年来祁连冬过又夏来,好些昔日谈及的社区生计发展与特许经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渐次展开,语境里不断出现的熟识的名字和碰撞的想法,让人觉得这些充满活力的实践者仍夜以继日的赶在前面,而扎实的研究、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规划和动态的管理却是刻不容缓的需要追赶这些孜孜不息的前行者。此时,不禁感叹这祁连美景竟被一刀切的政策阻隔于视线之外,熙攘大众游的混乱转为封闭,当地人的钱袋也愈发瘪下去。转念一想,到达盛境必须付之以艰辛,所谓“生态体验”便是要将人置于天地间让五感全开,可见生灵百态,可闻泉淙鸟鸣,可察花香土腥,可尝乡土百味,可触微雨疾风;借管理改革之机,让“生态”成为旅游之根基,让“体验”成为修行之路径,人与自然接触,人与人相识。相谈甚欢中,追着转场的牧民到夏秋牧场,傍晚时分到达了峨堡镇,不大的会议室里团团围坐的牧民又一次如约而至。乡镇干部对于政策十分敏感,对治下民众生计诉求一清二楚,条理道来,数字为证,有理有据,每问都能讲事实、说道理;分散访谈的牧民里年轻人显然更无顾忌,打破了我进入研究前的一些关于观念和选择的预设,连同其他年龄层对搬迁、补偿和产业发展的理解,给了我更为系统的对于牧区的认知。不得不说,每次与牧民的交谈都会赞叹于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精明敏锐,可惜,依旧没有妇女前来。从落雨聊到阳光又现,晚饭时间都要过去,驱车告别峨堡镇,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希望中这个入口社区未来的模样。夜幕降临,风雨又起,牛羊不知是否返回,在饿晕之前,天边现了虹霓。


8月13日。野牛沟啊野牛沟,差点去不成的地方,最终还是成行,代价大概是郭米村不去了。头一次见到自己名字的藏语拼写,十年前一时兴起的藏语学习终究连字母都没记完,惭愧惭愧。又是被各种怀疑、期盼、漠然等等无数情绪的眼神围绕的数个小时。随着访谈深入,看着严肃甚至忧虑的表情逐渐舒展,笑意渐次浮上眼眉,让我觉得交流实在太重要,知识生产绝对不是无聊的概念。四个村的村长或书记有的操着浓重的口音让我不得不求助于村里的年轻人,达玉的从1958年为原子弹事业的搬迁讲到如今可能为生态保护事业的贡献,边麻的讲着昔日八一冰川还开放旅游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大泉的介绍着独特的托茂文化和正在运行的民族风情园,大浪的则不时地提及油葫芦地质灾害的频繁和野生动物争草的趋势。不得不说,生态系统有了人实在是太复杂,同样的问题问出各种角度的答案。让山水林田湖草永存,关键还是管理人。怎么管理人,一要知生态,二要知人心,前者我仗着学科出身自诩知方法,有门路,能了解,可后者,难!虽然不生活在这里,但绝对不能像一个外人一样说着外行话,发表着不冷不热的“高见”,拿着“科学”但当地人看不懂的问卷。自从从植被生态研究转入人地关系,我就越发觉得这学问真难做。难做归难做,还是要吃顿饱饭振奋精神,做田野必须吃饱睡好。野牛沟管护站的食堂烟熏火燎,但风味甚好,黄蘑菇可以瞬间放空我混乱而难以控速的大脑。饱腹感满满,黑河奔流,祁连连绵,曲曲折折中困意袭来,却难以成眠,单想着下午还有一场总结性的座谈,分毫不差的在4点赶到祁连县,满堂地方官员接二连三的把问题抛出,自然资源局提及飞地经济和入口社区,交通局困惑于保护地基建的修缮养护,文旅局感叹资源禀赋如何在全域旅游中协同生态,农牧局思考保护地内外养殖发展道路,发改局从区域规划、减贫、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社会、经济、生态诸方面全面提出项目需求,住建、民政、财政还有各乡镇,最后是副县长滔滔不绝地让这座谈气氛达到了顶点。我们都感叹一句,政策好,难落实!走到基层,才知生态和经济协调在学术文章里太轻而易举,政策不科学固然误事,政策科学但传达下来地方部门互不配合也是烦心,那些花里胡哨的大样本统计分析里,最后无非也就是几个深度访谈后内容分析就能得到的结论。祁连最后一夜也是思考颇多的一夜,困顿,要靠一顿火锅来解决,兰州开篇火锅,祁连收官仍是火锅,吃着有机羔羊肉,窗外雨声又起,一场秋雨一场寒,明日半天都要行在路上,大美祁连细细赏。



8月14日。归途,从祁连到西宁,是不用规划就有赚头的旅程。奔驰于S227的畅快,完全不亚于穿行在落基山脉的北美国家公园中。向东行,熟悉的地名渐次出现。阿柔大寺在连绵起伏的草原中静待有缘人,零零星星的草原牧家乐在公路边等着访客,从路边到草原深处小路醒目延伸,只要你有兴致,必然有惊喜。及至峨堡镇,S227变为G227,峨堡镇屡次成为期待中的入口小镇,可不能忘记草原深处的芒扎村还有60几户在国家公园的核心区里。转向S302去到门源,是调研中一点小小的私货,当然门源也有部分划入国家公园试点范围,但去到仙米乡是为顺路送同去调研的学生回家。在家憋了半年的小姑娘让我带着在家乡的地界上转了一圈,也幸亏是她,在我死活听不懂方言时解围,也让我认识到到民族地区工作一定要带当地人。门源不只有油菜花的金灿灿,时节自然已过,但局地地形下零星的金黄和燕麦、青稞等等不同深浅的色块织成了美不胜收的布匹;更有仙米一带的森林景观,青海云杉葱郁,大通河水流湍急,呼吸中都是湿润气息。农家小楼,前院小公鸡正在学打鸣,羊群还在山上未归,后院是几十平米精细归置的菜园,姑娘的爷爷奶奶露了面,这菜园就是他们的骄傲;院子里有羊圈、有码得齐整的木柴,屋子里炉子点上了火,姑娘的妈妈在厨房里麻利的炒上了菜。热菜未上时,院子里新鲜摘下的荷兰豆就进了肚,头一次这么吃我真怕有问题,可是实在太鲜嫩爽口了,再来上几把炒豌豆,勾起了无数的馋虫。本来只是送姑娘回家,不知怎么,就坐下吃起来。菜都是地里摘的,肉来自前几天村里悲惨的摔下山头的牛,妈妈的手艺好,姑娘炒的鸡蛋也是太香了。这才是菜的味道啊!





坐在屋里,恍如隔世,这样的生活,无数人还在过着,一日就到了北京的繁华,一日就回到这林间的寂静,村里都是亲戚,门外都是资源,生活看似简单却充实,妈妈在旅游景点上卖自家做的小吃,爸爸在乡上做大工,三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想象一下这里到了过年该有多么热闹,让我无比羡慕。这个小小的插曲终止,重新回到G227,再到西宁,短暂停留三江源管理局,又匆匆到了曹家堡,一刻不停地直到上飞机,直到回到闷热中的北京,一身清凉都留给了甘青。
祁连山,一定会再见!

© 本文版权归 Amoonapp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