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感眷顾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留住
作为家长,总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聪明。那什么样的孩子算聪明呢? 一个人聪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能更深入地透析问题的本质;二是他比一般人能做出更多的合理性的猜想。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如果要训练一个人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和针对性训练来实现,因为丰富的知识可以显著改善一个人认知的质量,但是要增加猜想的数量、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却不是通过教育可以改善的。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的重要 ——爱迪生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看得见,摸得着,只要下功夫就能达得到,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却好像只是上天的恩赐,天才的专属,普通人根本无缘触及。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每个孩子在童年时都曾被天才的灵感眷顾过。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抓住它,或者随随便便就把它遗失去了。 灵感就藏在孩子童年的猜想与认知的活动中,只要我们耐下心来,观察一下孩子见到未知事物时的情形,看一看他们如何把天马行空的想象附着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上,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灵感曾经那么频繁地眷顾我们。

怪兽合唱团开始招新啦! 当一张怪物的图片摆在孩子面前,他会惊奇的瞪大眼睛,似乎在问:“这是什么?”紧接着,心里便开始设想“它是个什么怪物呢?” 知识积累多的孩子会直接把心里想的喊出来:“脖子很长的应该是长颈鹿怪;好多触角应该是章鱼怪;全都是刺应该在刺猬怪;眼睛大大的应该是青蛙怪。” 而另外一些知识不足的孩子则会开始猜想,“它是做什么的?”“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状或者颜色呢?” “身体软软的,应该擅长跳舞的毛毛虫怪吧;嘴巴大大的,一定是大嗓门,应该是大嘴歌手吧;黄色的,像向日葵,它一定是合唱的!” 这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看见怪物图片的情境。

孩子会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形的、长毛的、有眼睛的;会描述形状、颜色,并仔细巡视它们的特征。 如果观察到的结果与他之前的经验有相似之处,他就会开始设想可能的解释,进一步设想它的功能和作用。

事实上,孩子的想象十分严谨,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第一眼看到之后的判断,即便性子急的孩子,一看到图片立刻凭借之前的经验而断定“它是什么怪”,之后,依然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把自己的设想变得更加精确,而后再一次说出自己的设想,直到,他感觉自己找到了真实可信的(至少他自己是认为可信的)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孩子因好奇心而积累的知识,虽然一开始能让他能看到更多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细节,但是,想象力却决定着孩子能否对问题的原因做出更多的合理性猜测。

虽然在我们看来,孩子的猜测大多是非常荒谬的,但它们确实是相关思维的结果。

从课堂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孩子看到的表象和我们一样多,或者还不如我们多,但他却能联想到更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以各种莫名其妙的方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孩子奇思妙想的来源,也是他不受固定的知识系统束缚而灵感迸发的原因。

因此,不管我们现在是否能找到增加孩子猜想数量的训练方法,也不管孩子的想象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被训练的,重要的是: 儿童的美术教育至少不能忽略相关能力的培养,否则过于刻板或者只是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将很容易遮蔽聪明孩子的灵光,让他们走上只依靠思考而缺乏想象的学习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