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中的毫無選擇—《小偷家族》觀後感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輕鬆愉快的親情電影,看完才覺得深深的被騙了。
看完電影後,再看影評是我一直習慣去做的事情,並且在腦海中思考這部電影給予我的觀點和感受,但通常我並不會記錄下來,就像是我剛剛才看完單身啪啪啪一樣😂
但小偷家族的確讓我再看完電影後,急迫的想記錄下看完第一遍的感想。
祥太的故事讓我想到知識的獲取與生存的意涵中的衝突。這邊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祥太的名字念法和治的原名念法很像,在東方的觀念中,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是他們的「第二人生」,孩子的價值觀也大多受到父母的影響。長大後,潛意識裡,我們也會變成如同「父母」那樣的大人。或者只有透過知識的思辨,我才能真正領悟到「我」的存在。祥太並也可能在知識的獲取之下,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這些是不得而知的。但的確他需要一個能夠「選擇」獲取知識的管道,所以他告訴治,他「選擇」了故意被抓到,獲得知識的同時,失去了這個「家」。
樹里毫無選擇,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被「誘拐」後,也毫無選擇的留在無法給予社會正確價值觀教養的家庭。連在最後,也毫無選擇的生下她的爸媽回去。
她是整部戲裡,讓我一直關注著的角色,導演在這邊呈現出兩個家庭能夠給予的條件,並且使我們自行判斷。而在其中,社會的語論及幫助,都帶著某種這是為了由里好的說法(我的確在後面聽到媒體的報導以及社工循循善誘的問話方式感到噁心。)
我真的很討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以及我為了妳好的這種觀念。
最後,因為好長,我想在說一下亞紀這個角色,他其實整部戲和中產階級的孩子們最像的,儘管我們衣食無缺,但我們的心裡都還是有父母給予的傷痕,不得不說,由里和亞紀的父母都讓我產生,所有生下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去上課。
整部戲在我看來,是毫無選擇的,祥太的選擇是來自於這個社會所塑造出人應有的「善」之樣,是來自於他對於自己「作惡」的罪惡感並與之覺得痛苦。
在金錢缺乏的家庭裡,生存才是首要條件。
但如同由里或亞紀一般活著,我想我感受不到任何愉悅,在原生家庭中,每天只有痛苦或害怕;亦或是如同初枝活了半百,被孩子遺棄,無親無友般活著,也不是一個值得嚮往的未來。
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不得已。
也或者我感到害怕的事情是,對於未來的未知性,我難過的想不到他們的未來會是如何,除了初枝這樣的死去,或許也是件好事,她至少是在眾人的陪伴下離開,至少亞紀會一直記得她。
最後,儘管說了那麽多,治、信代、初枝,這三位「長者」才是真正給過孩子溫暖的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他們絕不是壞人。
願我們還是能夠被擁抱,並且能看見那想像中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