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具人”
工具人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常常挂在嘴边。
每当我说出“工具人”的时候,代表我内心的不忿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的顶点。
或者说被利用的感觉会显得越发的显露无遗,理所应当。
所谓“情绪中的垃圾桶”、“情感的慰安者”,大概都是这样一种存在。
但作为朋友的一方,自然而然会明白人其实都是互相“帮助”的,可能这样的说法会让人觉得没有那么具有目的感。
往往朋友都是有“功能”属性的,有的适合玩乐,有的适合讨论人生,有的适合工作合作。
所以这些大多给与了“酒肉朋友”、“工作伙伴”、“人生导师”的称呼,但毕竟相处的时候会给予互相尊重,这样即使作为被“索取”价值的一方并不会觉得不舒适。
再次又要提到那该死的“分寸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而所谓的见眼色行事,大概就是说这微妙的分寸感,当你仅仅沉浸在被人服务的时候,其实早就被人悄然疏远。
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工具人”的那份无奈,而有的人却是不自知的,以为朋友就是有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隐身,会以为十几年的“感情”就应当如此。
从另外一方面说,长大的可怕就在于此,你以为对方还是如同原来一样“无私”,但是对方早就丈量好了自己的容量,到达了一个极限后悄然退出了你们的圈子。
不舒适圈是令自己成长的,而非朋友之间的挥霍。人情是可能是这辈子最难还的债务,而有的人不自知,早早挥霍自己在朋友眼中的“份额”。
说实在,自己作为一个不是很计较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索取”从钝感也慢慢有了一点点敏感,大概就是那份刻意的出现和消失所具有的强烈目的性让人非常不适应。
出现,则是心情不好有事倾诉。
消失,对于其他人信息敏感的不行,一丝丝的八卦气息立刻出动,而老友之间的信息则是仿佛大海捞针般回复。
孰轻孰重?
在这个微信时代,不好意思的说,回复的快慢也成为了“尊重”和“在意”的一部分了。
工具人,也有可能来自于伴侣的“理所应当”,比如男朋友的职能,男朋友就应该怎样怎样,这个社会似乎将古代的三从四德的贤妻形象慢慢安插进了男性身上,所谓的好男人标准,也有了上的厅堂下得厨房,还记得所谓的豆瓣金字塔配对。
好男人似乎也被安插了“工具”的属性,假如没有这些,便不是市场上吃香的那部分。
慢慢的,相亲市场的男女也变成了货物属性,不得不说这样的物化反而深得老一辈的喜爱。有一次与长辈谈话,居然也默认了婚姻就是一场合作。
不得不说,理想化的我被这个“理性”的人生观打击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