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7夜爬紫金山——关于教育的畅想】
“陌生人,如果你路过时遇见我,想和我说话,你为什么不该和我说话呢?我为什么不该和你说话呢?”

学校一个小朋友在中考前中考后录取后几次三番联系我,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上天对我这副皮囊的眷顾,于是我臭不要脸地和小朋友约着爬了紫金山,全身散发一种妈妈带着孩子素拓的母性光辉,其实主要还是自己想爬山,刚好有个伴。
虽然小朋友主动开口只能聊校园八卦,打游戏,追XJQ,但是对听不懂的事很有忍耐力,也懂得尊重老人,于是爬山之前也随我坐了2个小时的冷板凳(我阅读工作,她玩手机),吃饭时还被我逼着记了记华北2+3,华中3省,华东1+7,华南2+3,估计这一切都是靠我这副皮囊换来她的委曲求全。
我们7点到白马公园的索道入口,开始往山上走,一开始乌漆抹黑,又只有2个刚相认的母女,说完全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爬着爬着就被小朋友不支的体力转移了注意力,中途一句“有先天性心脏病”让我心一颤,明显放慢了脚步之后满脑子都是给她加油打气转移注意力,“千万不要逞强,觉得不舒服就停下,确定继续?(其实架在半山腰,客观来讲也只能继续,但也尊重她的任何决定,不过她身体上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继续,虽然嘴上会说后悔了)”“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前路一片漆黑,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但你只能继续走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完成那百分之十就成功了,可一半的人都在这里放弃了”“最美的东西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得到呢?”……遇到来人就大声问路,甚至把封神了的歌喉都拿出来抛了抛月光,好歹有惊无险平安到达山顶,受惊点是踩到千足虫的脚感……
但这件事也给我打了预防针,以后带未成年小朋友素拓还是要有更多刻意的反复安全提醒,不能只是告知即可,因为很多时候他对危险没有概念,但我依然觉得这样的素拓行为值得去做。
这是打破传统校园班级教学的创新尝试,也不同于年级一对多地集体组织春秋游活动,它把学生和老师当做一个短暂的共同体,是一段旅程的同伴,共担旅程中的风险,共同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在这其中,教师依然起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更具体更有隐形的威慑作用,因为它完全基于最真实的生活本能,比如在路上遇到校友之后天南地北地畅谈;面对职业前辈时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实际情境中传递善良的品质,比如:她无心给出脚下有虫的错误信号吓了我一跳,我却立马回应“谢谢,我特别需要这些善意的提醒”。
下山的过程因为有校友和前辈的陪伴变得简单且快速很多,虽然小朋友全程没插几句话,但我至少让她看到了成年人之间会说些什么,除了那些娱乐信息,其实还有敦煌四个窟,吕效平为方方背后的知识分子发声,南京1号,宿迁支教队,西藏吉普车,竺可桢和匡亚明学院,游泳馆,老门东,人大,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等等等等。
不过,少年啊,中国何其大,世界何其大,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
不过,还是先利用皮囊对她的吸引力让她把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巩固背下再说。不要好高骛远,先去做好眼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