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志摩遇见纳兰容若》:人生可叹,没有如果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徐志摩的了解,仅限于《再别康桥》,还有他对林徽因求而不得的遗憾,至于他与张幼仪和陆小曼的爱恨情仇,懵懂不清。 而对于纳兰容若,所知轶事更是寥寥无几。最让我吃惊的,他竟是康熙朝辅政大臣之一纳兰明珠的儿子,为父的熟谙朝堂权术、权倾朝野,为子的笔墨丹青、身在朝堂心在野,无法将二人联系起来。

1 热情似火,徐志摩 徐志摩在圈子里,总是站在最显眼处的那一个,人群里爱表达,对任何人都张开怀抱。 如果生在今天,大概是每天可以更新十几条微信朋友圈的那类人——转发好友发的文章、写下淋雨看彩虹的兴奋,记录对情人的思念。

他生长的年代,对自己情感最好的表达,最好不过是诗歌。他的《东山小曲》,写尽对家乡的浓情和儿时的欢乐。 “早上——太阳在山坡上笑 ............ 这里有大树,有石洞,有蚱蜢,有小鸟, 快来捉一会盲藏,豁一阵虎跳。 ............ 中上——太阳在山腰里笑, ............ 这里来望望天,望望田,消消遣,忘记你的心事,丢掉你的烦恼。 ............ 晚上——太阳已经躲好, ............ 黑巍巍的星光,照着冷清清的庙 ............” 他是对生活极尽热爱的人,所以对看到、听到的从心底深处生发出那么多情绪。 徐志摩在剑桥读书着,一天,倾盆大雨,他全身湿透找到朋友源宁,抓着他就要往外跑,一边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 源宁问:等什么?这么大的雨。 徐志摩像孩子一样兴奋,瞪大眼睛:看雨后的虹去。 源宁劝他换下湿漉漉的衣服,穿上雨衣再去,话还没说完,他已经跑进雨里了。 源宁把它讲给林徽因听,林徽因问徐志摩:你怎么知道一定有虹。 徐志摩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这种热爱,这种浪漫情怀,不是谁都有的。或许正是他不羁、随性的气质,让花样年华的林徽因眼前一亮,对他滋生了别样的情感。 但,学建筑的林徽因不愧是理科女,激情澎湃的爱情固然迷人,终究敌不过她要的现世安稳,她没有任何犹豫,嫁给了梁思成。 对爱情,徐志摩可以用“热烈”来形容,他追求林徽因如此,对陆小曼也一样。 他爱了,真的可以做到“与世界为敌”。他与陆小曼的婚礼上,他的偶像、恩师梁启超的证婚词的第一句竟然是“我来时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当着满堂宾客,评价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说完转身离去。 徐志摩,是浪漫暖男,还是无情渣男,留于世人评说,但这就是他,对生活热情似火的徐志摩,对爱情飞蛾扑火的徐志摩,是世界赤子之心的徐志摩,独一无二的徐志摩。 2 温润如玉,纳兰容若 想说,看完这本书,好喜欢纳兰容若。他简直是女人心中的完美男人,梦中的白马王子。 生在皇族将相家,诗情遮月羞花,专情一世,温润厚重。 纳兰容若,家世显赫,其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吏部尚书,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师,与同朝另一重臣索尔图分庭抗礼,一时间,权倾朝野。 纳兰容若的太祖父的妹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论辈分,容若是康熙皇帝的表弟,他与皇帝只差一岁。 纵使皇亲国戚,怎奈他“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可惜纳兰容若志不在仕途,或许是因为看管了官场尔虞我诈,纯真性情的容若无法置身其中游刃有余吧。 他曾经因生病错过考试而郁郁寡欢,说明年少的他一度豪情万丈,只是,走进宦场,并非如他所想,最后也只做到了御前一等侍卫,多次随驾远行。 关于爱情,我觉得他是幸运的,父母之命缔结的姻缘,却能遇到一生念念不忘之人。 一句“情深不向横陈尽,见面销魂去后思”写尽一对新婚燕尔的浓情蜜意;一首“春葱背痒不禁爬,十指掺掺剥嫩芽。忆得染将红爪甲,夜深偷捣凤仙花。”道尽二人惬意的生活小细节。 只是这样的生活很短暂,红颜卢氏难产去世后,纳兰容若写了很多悼亡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尽显佳人不再,何处话凄凉。 即使,后来再遇佳人,卢氏亦永远是萦绕在他心头的灯下流萤。



纳兰容若,专情如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幸运如他,年少才誉京华,舞象之年独得佳人,红袖夜添香;悲情一如他,浓情易逝,好景难留,英年星陨落。 3 人生可叹,没有如果 如果徐志摩没有痴情林徽因,文人的笔下是否少一段良人佳话;如果徐志摩没有遇见陆小曼,是不是可以寿终正寝,而我们的心中也不再只是他永远年轻的样子。 如果纳兰容若醉心仕途,是否还会有那许多才子佳话;如果卢氏没有那么早香消玉损,容若是否也可以不会过早地逐影而去、化蝶双飞。 如果...... 如果徐志摩遇见纳兰容若,他们是否会月下交盏、临窗话桑麻;纳兰容若是否会支持徐志摩为了爱的自由而抛弃张幼仪和幼子,是否会大雨里同他一起等雨后的虹,是否会祝福他和陆小曼人生缱绻; 如果纳兰容若邂逅徐志摩,是否不用再活得那样拘谨,尽管跟随徐志摩,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每一个日出生命都灼热绽放,每一个日落都星耀月明。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一个结果。 结果就是两位绝世才子已然消逝在时间灰烬里,徒留你我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