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笔记-《论语》之小人行事当如是
在我们日常引用的孔子语录中,“言必信,行必果”大概是错误率最高的吧。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没错,孔子的原意是:说出的话就要守信用,做了的事必须有结果,这是小人的行径啊!(《墨子·兼爱》中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有鉴于战国时代儒墨两家的互相对立,我猜测存在一种可能:这句话是孔门弟子后来添加进《论语》,假借孔圣之口对墨家进行攻诘。因为我才疏学浅无法进行考证,这里只是个带有恶意的猜想吧。)
至少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孔夫子不认为守信是君子所必需的品质。难道孔子不认可守信这种品质吗?
我们先看看孔子所谓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本身的意思是“封君之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官二代”,代指贵族阶级。“小人”则是指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平民阶级。“君子”和“小人”最初只是身份的差别,而不是指智慧或者品德的差异。不过在孔子这里,有时候只是指身份差异,有时候“小人”中已经包含着一些贬义。
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出现了107次,“小人”出现了24次。其中很多谈论小人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这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我觉得与其说是孔夫子在鄙视小人,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平民行为准则。君子有君子的行为准则,小人也有小人的行为准则。他们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不能用君子的标准去规范小人的生活。
这句话放在我们今天的情境其实更好理解。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平民社会,对人的要求是要靠谱,怎么算是靠谱呢?就是这个人的行为要是稳定的、可预期的,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我们才是适合这个社会需求的个体。
那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行事呢?孟子给出了解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义”,所以他认为“义”是检验言行的唯一标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所以君子的言行必须符合“礼”的要求。《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君子的行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