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中国史》-清代卷有感:历史,不过是不停的重复(1)
历史,不过是不停的重复
看《哈佛中国史》清朝卷,感受到了历史车轮的印记。社会的治理,不论古今,都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越来越觉得,人类其实就是不断重复轨迹的一个过程。一个人生下来,虽然其父母先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一样的人生经历:童年,青年,工作,结婚,生子,抚养下代,衰老,抚养下代的下代,终老,每个人都在经历差不多的轨迹,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再重复经历一样的感受,先辈再多的经验或告诫也是无济于事的。仍然会有青年的叛逆,初为人夫人父的激动,对衰老的感知和恐惧等等这些悸动冲击着每个人生阶段。因为,对生命的体验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能自己经历。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也一样,经历相似的轮回。
高考移民
我吃惊的发现,原来在清朝,皇帝也会尽可能的让官员均衡的分布自全国各地,造成富庶的江南地区竞争激烈,而为了规避如此激烈的竞争,富裕家庭会在偏远地带找人家收养或迁籍,这样被录取的几率则大大的提高。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高考移民吗?我们当年高考的年代也碰到过许多同样的案例。原来这种问题自古就存在!而国家统治者一定会尽力维持这类选拔考试的公平,所以现在这种漏洞正在被堵得越来越小。而清廷也是一样,严厉惩治各种作弊等违背考试公平的事件,尽可能的保证公平。
贪污有根。
清廷最底层的治理机构是县,由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来的人才被派去做知县,管理当地。知县被赋予各种期望,需要统领当地司法、刑事、税收、财政、户籍等各个方面的事务,相当于是“集各项权力于一身”的大统领角色,然而其薪资是出了名的低。不仅如此,知县甚至会被期望捐出俸禄用于公共事务开支。因此在这种畸形的不对等下,知县在各种开支中“薅羊毛”便成了家常便饭。而且知县的私帐和公帐界限含糊不清,更是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令人吃惊的是,在清朝的统治中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知县本身就被默许不靠俸禄生存的人,来自各方的贿赂,抽水等,都是心照不宣的存在。清晚期甚至专门设立“养廉银“,就是为了让官员不过度盘剥底层民众。
首先我感慨于知县权力之大,行事之难。清廷人口爆发,又倾向于“小政府”,不愿意往下设乡镇等跟基层的组织,县长一人泱泱管着上百万人口,需要多么强大的能力!其次更感慨的是,一个有着如此大责任的人被允许从其他渠道获取收入,那岂不是相当于变相鼓励贪污受贿吗?原来中国的贪污自古有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基层GWY薪水大幅度提高,待遇改善,就是为了让官员有了够好的收入后,不再那么经不起诱惑。然而,高薪养廉或者能抑制一些官员的欲望,但权力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太考验人性这么一个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了。
精英统治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影响特别深刻:历代士绅阶层在朝代更迭之际仍然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结合我近期看过的书与纪录片,参观过的博物馆,我发现许许多多历史上叫得出名字的人物,有影响力的人物,无一不是出自富裕的家庭或宗族。曾国藩、毛泽东出生自地主家庭,邓小平、周恩来、蒋经国都是当年出国留学过的人才,陈果夫陈立夫都是美国高校毕业的高材生,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叫得出名字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当年在国内或者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而教育,是需要无数金钱和精力的投入去培养的。教育资源是昂贵的,稀缺的。教育是通向顶层的一条路径。
在国外,教育更是区别普通人和精英的最显著的武器。精英,Elite, 这个阶层的后代基本都是名校毕业,冲浪、滑雪、马术等这些都是基本技能,而这些都是需要钱才能砸出来。已经被精英阶层统治这么多年,富豪家族们诸如特朗普家族、强生家族、沃尔顿家族,已经富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六代,每一代人都接受精英教育,与其他精英家族联姻,再继续他们的精英生活,势力盘根错节,已经和普通人分裂得越来越远。老特能登上政治舞台,也是美国社会分化严重的表现之一罢了。
扯远了,回到国内。由于我们国家是完全推翻前朝,并且摆脱外国殖民企图,所以在刚成立时,是一张白纸。不过,随着7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社会上其实已经出现了一批“精英阶层”的雏形。不,与其说是“精英阶层”,不如说“富一代”来的更贴切。只是,很多富一代,其实也都有不凡的家境和不差的学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一部分人已经积累的巨额的财富,他们的后代继续接受昂贵的教育,出国留学,回国继承家族产业和资源、人脉等,在将来再回过头来看,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大概就是滋生精英阶层的初期。撇开精英,就普通群众来说,在2008-2018这十年,是中国人民财富发生巨大分化的十年。而财富的表现形式就是房子。这个就先不扯开说了。
从古至今,士绅一类精英阶层想来都是影响力较大的阶层。在古代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