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7回:隘子镇岭南第一围,梅坑村潘氏儒林第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2057回:隘子镇岭南第一围,梅坑村潘氏儒林第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我在隘子镇区的街道下车后,又低估了乡村卫星地图的比例尺问题,对距离的估算出现了偏差,我以为从隘子镇区到始兴满堂围的地方只有三公里左右,而实际距离可能有五六公里以上,因为时间紧张,晚上还想赶到罗坝镇的长围村,所以下车后我就坐了摩托车,商议十元让老师傅送我去满堂客家大围。

沿途都是金秋时节金黄的稻田,群众在收割稻谷,大部分都实行机械化收割了,过桥后就到了满堂客家大围,我让师傅送我到后山的登山入口,下车后老头还想在山下等我,我叫他先离开了,

之后我一看手表,已经是下午三点左右了,赶紧啃了几口干粮,喝了一点水,之后就背着大包开始沿杂草丛生的五福路往山上爬,我是企图登顶后从山顶鸟瞰满堂客家大围,并进行远距离的俯视拍摄,

因为大部分关于此围全境的照片都是从山顶拍摄出来的,但我独自往山上爬时,一是森林里阴森恐怖,二来太阳马来要下山了,我担心爬上山顶后再下山就来不及赶末班车离开此地了,

当时真是左右为难,沿台阶走了半天,又碰到岔路,实在无法判断何处是最好的拍摄地点,预测山顶可能还有很远,故半途而废地放弃了,

下山之后开始绕着大围转,此围前面是一大片的草地,幸亏没有被过度开发,有人开车经过这里,然后下车参观,我走到大门口,发现中间的大围要收门票,票价是40元。

此围楼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属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其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始兴县尚保存有200座左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和同一时期建设的坝尾围。满堂客家大围建于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也可能是广东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之一,

其建筑既有古代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民俗风情于一身,为近现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大围由上、中、下三个围楼连接组成,中间围楼高16.9米,

另两座稍矮的围楼拱卫其前后,气势非凡,蔚为壮观。围楼内有栽花种树的大院4个,祠堂6个,议事厅17个,天井16个,水井4口,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性畜栏舍等房间770多个。

显得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具等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具等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亮闪闪的金铂,显得雍华贵。为了有效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围墙基厚达2.4到8.2米,全部用卵石垒砌,叠角放花岗岩石条。

墙体上布满了用各种铁皮包裹,并有铁扛横顶,若遇盗贼侵扰,把大门一关,围楼便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

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灭火。整个大围楼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显得光滑规整。围楼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松软,当年开挖地基数十米仍未到坚实的岩石层,

两边的河流之水渗透进来成一大水塘,眼看前功尽弃,最后决定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于其中,如今150多年过去,地基十分稳健,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开裂现象。

实为民间建筑中上乘之作。1991年全国晸协副主席叶选平参观完围楼之后,欣然命笔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横匾。此围是始兴县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满堂客家大围是我国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以“岭南第一围”之美誉闻名于世。满堂围主围占地1.35万平方米 ,建筑群面积2万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围左侧还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兴祖公祠,后面是半圆型的化胎。

满堂客家大围两侧的小围可以自由进出,并不收门票,其宗祠都保存完好,目前尚有族人在此居住。我离开满堂客家大围后开始往回走,经过稻田后就抵达了镇区,碰到学生放学,

在镇上看到不少古建筑,大部分客家围都非常残破,过河后本想往湖万村走,那里有个湖湾围也很大,但问过村民,从隘子镇走到湖万村可能要几个小时,无奈放弃,走回汽车站,咨询了几位村民,说从这里到罗坝镇比较麻烦,当时心灰意冷,

想到一天纵横几百里,才发现那些经典围楼都过于分散,要一天看完,无疑要长途奔袭。罗坝镇的长围村围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围楼、祖堂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

总面阔52米,总进深62.8米,占地面积3265平方米,共四层,高15米,是广东省比较特殊的碉楼。之后上了镇上最晚一班返回市区的汽车,我坐在司机后面,不久上来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婴儿,此婴居然能安静地躺在腰布袋里,当时感觉,村民的幸福,也是最纯朴的一种亲情关爱,这才是社会必须反思的地方。

回归家庭,回归传统,都是大势所趋。沿途还看到不少客家围,经过三岔路时,司机还问我要不要在此下车后转另外的汽车去罗坝镇,我当时放弃了,后来我返回高楼林立的始兴县城,

车站旁边都在建高楼,我下车后往车站走,拿相机拍摄了旁边的老围,一群中学生看我是背包客的打扮,都围过来问我下一站去那,他们说我会去云南旅行吗?

我这才惊觉,原来在我国,也只剩云南西藏等地方适合背包客旅行了。我走进车站,寻问去韶关最晚的班车,最后买了18:15分始发的车票,上车后汽车经过了万达广场等地方,约19:30分到达韶关转运站,下车后沿江走,看到桥墩底下的沿江路发生车祸,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被大货车撞死,群众在桥栏上围观,

我上了桥,远处是一江边的高塔,徒步经过一个天桥,近几十个摆地摊的群众都在卖手机贴膜,市场竞争激烈,一个摆摊卖手机贴膜的美女暗自神伤,我走到另外一个三岔路口,

看到一个餐馆,坐下来吃了20元的汤面,有一美女寻问我背这么大的背是要去那里爬山,我问她这里有什么名山吗?她笑了下就离开了。

后来我过桥去西河汽车站,售票厅居然还有一美女在值班,我问她最早一班车去新丰是几点,她说明天的始发时间是6:20分,故我直接住在了车站的老宾馆,带私人卫生间的空调房价格是58元,进了210房间后开始洗澡,躺在老旅馆里,想起来高荇健失业后远行的日子。

2014年10月14日,早上五点起床,上完厕所后就穿衣出门,在楼下餐馆吃了早餐,花费8元,味道很差,路上有不少民工,天还没有亮,我购买了去新丰梅坑的汽车票,共44元,期间去肮脏的西河汽车站厕所,一个老年妇女穿着短裙丝袜装嫩,4号检查口的少女倒是娇美如花,韶关人还是很热心的,马路上都贴着捐赠帐号,鼓励市民给红十字协会捐款,还有不少扶贫济困的项目,
后来我上车后,汽车在6:20分准时出发,很快就开始百事不顺,心情郁闷之旅。汽车行驶了近三小时才到达新丰梅坑,我提前下车了,其实新丰是我临时决定过来的,之前的计划是在始兴呆二三天,

但因为始兴的客家围太分散,没有自驾汽车是很难统计的,故今天决定去新丰,在梅西村下车后,就在路边统计了几座客家围,然后走到了梅坑镇区,这里非常热闹,但没有看到什么老围,

之后过河,旁边正在拆桥,灰尘滚滚,到了梅南村,徒步走到梅坑村附近,经过学校后,沿途有统计了很多破败的客家围,农村稻田分布很广,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需要走很长的路,

接近梅中村时,咨询几个老农,问大岭村潘氏儒林第行修楼怎么走,老农说我得翻过远处的大岭山才能到达,无奈我走回梅坑镇,在马路上拦了一辆汽车,

后来我坐到了三岔路口,司机说右侧就是去大岭村的路,我下车了,旁边是个加油站,我过去问一个等车的美女,她不知道公交车什么时候会到,而加油站的小伙说这里可能没有公交车,

我正在徘徊时,旁边一个加油的货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湖南人,说正在大岭村搞施工,加完油后他们会去大岭村,邀请我坐他们的汽车,我当时感激不尽,上了他们的车,

才发现从路口到大岭村至少也有个五公里左右,后来我在大岭村委下车了,过马路后来到村里,沿路边的房子都换了新妆,故我直接往村里走,去年有个经常跟我爬山的山友飘渺游侠也曾经跟大部队来过这里,所以我对这个村还是很熟的,大岭村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老围群的周围生态环境良好,门前有大禾坪和池塘,旁边是洁净的新丰江,对面有舒适养生的大岭温泉。

新丰江对面是个山谷,之后是群山,远处可以看到正在施工的山畔高速公路,当然,来新丰的游客一般都会去云髻山自然保护区,这个景区总地处中亚热带,具有山地气候特征,

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民间流传"亚婆髻,离天三尺四,人过要低头,马过要离鞍,有人上得去,不当皇帝当神仙"的歌谣,正是山高坡陡的反映,故古人称之为“阿婆髻”山。

区内众多自然形成的旅游景点,如亚婆髻、狮子峰、天狗石、吊钟石、睡美人、救子观音、西坑飞瀑等。当时玩户外的人一般都喜欢早上去云髻山赏初冬红叶、泡农家温泉、之后下山去探寻儒林第客家围屋等。我穿过农田后先走到双凤祠那里,之后从右侧绕到潘氏儒林第,此楼是客家围屋四角楼的杰出代表,儒林第是一座有六个碉楼、一个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碉楼四面有望孔和射击孔,便于防御,战乱时村民可入内躲避固守。

正中门上有石匾刻“儒林第”三字,其中最高的望楼称为“行修楼”,共四层,木梯直通顶层,上去可望围屋全貌。最大的堂屋称为“怀德堂”,纪念围屋的潘氏祖先“怀德”。在一些专家所述的客家围屋的类型中为类型七:

四角楼及其他角楼。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或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潘氏儒林第始建于清代,距今15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高的主楼行修楼门前铺排精致的鹅卵石,并做图案,门槛石刻有图案,大堂雕梁画栋,做工精细严谨。儒林第繁衍大岭村潘氏九代人。

整个围屋保存得比较完好,不过围屋内不少房屋用来堆放杂物、养鸡,望楼首层楼梯给人损毁,棚面多处腐坏,有点脏乱和破落的感觉。据说该围屋人才辈出,故称“儒林第”。 碉楼顶部线条优美,

装饰呈锅耳状,当地人也称其为“锅耳楼”。大门条石为框,木杠精巧,门槛石刻各式花样;大堂雕梁画栋,做工精细严谨;石阶铺排精致的鹅卵石,并做图案;墙体青砖经水磨加工,墙面砖缝清晰流畅。儒林第客属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我从河边走到杂草丛生的空地,褪色的砖瓦和墙壁,依稀能看清门上的“儒林第”三个字。

虽然已残旧,但却掩盖不了它曾经的辉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林第前面种满了竹林,旁边是菜地,深长的屋廊,破旧的木门,残损的门墙,只剩下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愿意住在这里。儒林第正在维修,外墙都架起了竹架子,可惜没有看到施工人员,走进儒林第,有一种阴森的感觉,偶尔能看到一个老农,我逛了几圈,部分木雕保存尚好,

但总体而言已经非常残破,亟需保护维修。离开儒林第之后,在旁边看到了一个比儒林第还大几倍的客家围,但保存得很差,边楼名都不见踪影了,此围后面有两个碉楼,是围中围的结构,保守估计其占地面积达一二万平方米,尚有老人居住,宗祠已毁。

之后又欣赏了半天,然后又走回大岭村委,大院里居然还停了辆深圳牌照的汽车,我在此一边吃开心果一边等车,一直等了半小时,才上了辆面包车,我叫司机送我去镇江楼,他不懂镇江楼是什么东西,我就说胡屋楼,年轻人还是不懂,幸亏车上有个老人知道胡屋楼在那里,之后我在繁华的新丰县城下了车,这里的城市面貌已经跟卫星地图上相差甚远了,

我沿密集的居民区往右走,我记得这里以前是有条河的,果然没走多远,居然真看到了那条河,右侧刚建起了一座约20层的高楼,本来清澈的河水因为地产施工而变成了浑水。河对岸有新丰第一中学等名校,看到大量的中学生正骑车或徒步回家,我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学生,问他们是否知道胡屋楼在那里,结果都不知道,遥想当年,镇江楼(胡屋楼)乃是新丰县的地标啊。

我继续走,远处是龙围村,中心坝和石古围等地方,我查看卫星地图时,这里几年前尚是农田,如今大部分都建起了新洋房。沿途看到不少即将坍塌的老围屋,再走一会就到了池塘边,这里就可能眺望镇江楼了,因为楼后是洋房,显得整个景观全部被破坏了。

幸亏前面的部分稻田还存在,沿小路往镇江楼走,顿时有穿越时光的感觉,之前我看到过清朝末年的镇江楼老照片,当时是西方传教士拍摄的,如今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镇江楼位于龙围村口,置梅坑河与诸家镇河之间的合水坝河边。又名胡屋楼,由胡焕章创建,其旨在防御盗贼抢劫人口财物,报警时便于村民避居其中。

建于清道光年间。楼座北向南,此楼座北向南,总面积约二千平方米,主楼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楼高近17米,墙厚约0.7米。平面呈长方形,硬山墙通顶,外墙青砖经精心水磨加工(据说楼的始建者规定磨砖工人一天只能磨三只占砖,使之四角成墨、六面平滑,多磨者作不合格论),

墙面砖缝清晰流畅,山墙顶部砌有约三米的高锅耳状风火山墙,显得更为威严、壮观。该楼设一石门出入,门额上有石条打制的浮雕“镇江楼”三字,内分五层木板楼,从底至顶各层置有木楼梯联通,楼内每层周围装有葫芦形或长方形的小窗通风透光,又便于往外眺望。

在楼后正中的瓦面上另建有小瞭望楼,为全楼的耳目和指挥中心。其建筑风格、结构独特,虽因年久失修,“文化大革掵”时又破坏甚重,楼内各层楼板已被拆毁,再也无法攀登,左侧锅耳已经毁损,今外观还基本保持原貌。新丰人的生活自古与新丰江结下了相痴相恋的缘份,既害怕其来势汹涌,又期望它的滋润。于是,在新丰江河畔,镇江楼和望江楼拔地而起,而且顶天立地百多年。

在谈到镇江楼之前,我先说下当代人更陌生的新丰望江楼,早在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新丰大队武装人员大部分复员回乡,龙景山等7人接受支队的决定,就地隐蔽,

坚持武装斗争,并负责新丰地区军事工作,任党组组长。8月,当看到广东通过香港《华商报》刊登以东纵司令员曾生名义发表通电号召要“严肃自卫”这一消息时,

他与郑生及时在马头羌坑望江楼召开组织扩大会议,认真学习和领会曾生的声明和召唤,研究讨论恢复新丰武装斗争问题,决定动员复员人员归队,重新拿起武器,恢复装武争斗。但遗憾的是,这个在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望江楼,之后却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被摧毁了。

Jumbo Huangnotes: the first photos was from Zhangzhugang, the rest photos were from wechat Huang_Ju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