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中学教材的感想
从网上下载了美国中学生的教材,一本书的电子档要200M着实令我吃惊。在我看来,20M足够了,真是存储空间杀手。现在网上下载的文件包越来越大,动辙几百G,即使100M带宽跑满,也要几个小时,更有甚者把种子做大到几个T,他们是硬盘厂商的卧底?
内容初翻了一下,感觉的美国的教材设计十分的幼稚。一本介绍美国直到一战前的历史教材,页面花花绿绿,大量是表格,图片,分隔线,各种切割元素的后果就是,感觉这是儿童读物,焦点混乱,思维不断被变化的颜色,中断的分块打断,很难连续的阅读,就象你和一个人交谈,他不断的做出各种表情,那么我究竟该理还是不理呢。每个段落最后不过7,8行,似乎生怕读者乏困打盹。
而作为对比的介绍中国历史的教材,这本黑白印刷品就显得成熟了许多。没有几十个编辑的头像,也没有复杂多变的章节目录,虽然也有一些中式的插图,但文字的段落基本没有分隔,成为一个整体,文字也没有字体和大小的变化,读起来就没有那么的刺眼以及跳跃。明显是精通英文的中国人所写。
为确认普遍性,我又看了其他几本,大杂烩的风格都属于前者。这也让我认定,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从中学起就有了差距,中国的教材编写者比美国的教材编写者有经验的多。中国的教材目的指向非常明确,内容连贯,前后呼应,很多都是广为流传可以背诵的范文,而美国教材的文章,似乎是生怕学生没有思考力,把很多单词变色处理,而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风格并不统一,只是为了醒目,提示这个词有特别的含义。这种套色的纸张,让教材既昂贵,又难以顺畅的理解,因为明显可以合并为一大段的文字,非要分成几小段,甚至几页来处理,很多页面空隙都被没有意义的大块图片添满。我甚至怀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凑页数,让教材变在大部头,价格定的更贵一些。
这也难怪美国的成年人,多话,喜欢做各种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中国人,特别人读过很多书的中国人,用寥寥数语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美国的教材编写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读了后段忘了前段,甚至搞不清文章要表达哪些意思。以至他们经常需要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把每个人的片面理解合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个总体性的概念,那突然跳出的各种概念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好比一个零碎的拼图,不成完整的画面。
看美国人写的书,再看德国人写的书,或日本人写的书,或英国人法国人写的书,会感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的通俗读物离了图,案例很少能成文,即使是版式方面,话题图标,行间距,套色方案,他们也很少讲究。更别说文字功力了。听说德国人用词是最讲究的,几乎要求每个词都尽量贴切,完全反映无关作者的客观真实意思。而美国人销售式的写作风格,只是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写了大量与作者相关的主体感受,甚至加了很多想象中的虚构情节,只为让读者在移情时感到共振。同样是笑话,美国人的文字,就象用手指捅人的腋下,逼着你发笑,而中国或欧式的文字,更象是在说冷笑话,讲一半,留一半,等读者体会出来,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