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唱片中,瞥见克莱本的光辉与悲剧
就音乐比赛所能带来成功而言,范·克莱本(Van Cliburn)大概是20世纪最大的传奇,这方面无人可与之相比。然而,他之后“稳步走向”艺术的颓势,则又是时代环境影响人,民众心理的表现,以及演奏家如何对抗过度成功的影响等等最生动的案例。

克莱本在柴可夫斯基比赛上的录音可能记录下他艺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而之后不久灌录的唱片中,钢琴家尚处于早期阶段的演奏也有强大的魅力。上图这张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其中收录1961年,克莱本同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十年后灌录的晚期小品的选曲。
多少听得出,莱纳在此对这位民族英雄多有照顾,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实非火全开。但即便如此,克莱本的独奏平衡于乐队,进而走向主导地位的过程,还是体现出实实在在的真水平。钢琴家在此弹出的坚实而独立的手指技巧,光辉的音色,强劲而均匀的力度表现,句法的掌握,每每都体现出他纯正的俄国学派的根源。

列文涅夫妇将俄国传统带到美国,钢琴家继承了又回到俄国得奖,得奖后美国的民众复由狂欢而渐渐将他捧杀。历史的悲剧和闹剧确实是耐人寻味的。在勃拉姆斯《第二号协奏曲》录音中,考虑到克莱本二十出头的年纪,他所表现的结构观念无疑具有惊人的成熟。
音色虽然不算很多变,却呈现出靓丽的整体音响。那种在坚实手指的基础上,塑造立体性的光辉声音的能耐、品味,将现在太多的新秀压到粉身碎骨。对后一类钢琴家而言,真正深透的触键已是幻想,在立体的结构中表现这种深透,就更不用谈了。
如果克莱本日后能进一步锤炼这样整体之美中的细节深度,对乐句的表现力也能做更深的探寻,那么他与莱纳多年后再次合作录音的话,很可能同吉列尔斯的演奏遥相呼应(后者同莱纳灌录过同一作品)。可惜这种深化并未出现。钢琴家十年后灌录的勃拉姆斯晚期小品中,触键魅力不增反减。更重要的是,克莱本此时仿佛仅仅是“知道”该怎样弹奏出色的乐句,依样行事,听起来也不错,行家却终归会发现某种徒有其表。

尤其是对钢琴家早前演奏熟悉的人,更是对此敏感。只有在部分段落,如Op. 117 No. 1的结尾处,真正的克莱本的魅力仿佛醒了过来。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7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