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饮食书单
永远在寻味,永远在穿街走巷。

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系列,每道菜品下会有酒楼饭店的注脚,地址电话营业时间俱全,是平民版美食指南。我不知道香港人看不看,但里面的菠萝油和混酱猪肠粉,用炭烧得软糯焦香的半肥叉烧,裹了糖汁酸甜解辣的咕噜肉,淋上豉油又有肉丸加持的蒸鱼,常让我犯有“明天醒来就去吃”的冲动。就是一个饮白水食野菜极尽朴素的人,看了都很难再清心寡欲。

蔡澜自称是“老不正经的花花公子”,金庸评价他是真正潇洒的风流人物。他身上没有文人的清高,碰到好吃的常说要代理一下,线上有淘宝店铺,线下有港式点心餐厅和越南粉餐厅。书中的文字像是口述一样流畅易懂,说“成龙就是喜欢拿名牌酒瓶装劣酒骗人”,说“饲养员急功近利,每6小时关一次灯假装夜晚,骗鸡一天生两次蛋”,“泡菜要是放上一两个星期还吃不完,那表示制作失败”等等,就是在这样一种聊天式的叙述中,让阅读轻松愉快。
另外,他追根溯源的性格,再加上喜欢动手的原因,使得他不仅能捕捉和分辨美味,也能说出它为什么好吃,我就是这样被他安利了各种酱料。

陈晓卿,经常和蔡澜一起做节目。个人认为他是美食界最会讲故事的,看他在圆桌派上的聊天,娓娓道来又四两拨千斤,回忆起吃到美味时满是油光却又身心舒畅。我在第一次感受到他的语言魅力时就冲去买他的书了,所以《至味在人间》是我最早入手的美食书。
他是真心乐意为美食贴一身五湖四海的膘。又不似蔡澜那样迷醉自我,陈晓卿很有人情味,他笔下的人物视吃如癖,经他解说都有一骨子豪爽的魂。

王恺:作者思维跳跃性比较大,凡是跟菜品扯上关系的,都能掰上几句。从慈禧到美国女孩到喀什的游牧民族,因为带出的故事太多,又不够详尽,所以容易看得走神,就像是一部十分钟的影片,导演在不停地切换镜头,哪怕内容制作精良,也晃得人脑壳晕。
王恺对名家作品里提到的吃食能信手捏来。只是当张爱玲张恨水乾隆周作人同时出现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里,又要交代背景又要引出食物,如果这时作者再犯点文艺病的话,一本美食书也变得十分晦涩了。
若你关注了他的公众号《猪狗风流》,你就能习惯他的意识流了。

不记得怎么买了深深深蓝、梅梅梅之类,做自媒体尚可,但如果翻开书全是洋溢着“简单的幸福”“宠爱自己”这种空洞的字眼,多少有点食之无味。
不过,这类稚气满满的文字,小红书上应该很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