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大观一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五)》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8、26
八,清学的今文学派
(三) 梁启超
启超自谓:″对于今文学派,为猛烈的宣传运动者,则新会梁启超也。启超年十三,与其友陈千秋同学于学海堂,治戴段二王之学。越三年,而康有为以布衣上书被放归,举国目为怪。千秋启超好奇,相将谒之,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共请康开馆讲学,则所谓万木草堂也。
草堂课程,除《公羊传》外,则点读《资治通鉴》、《宋元学案》、冫《朱子语类》等。越二年,而千秋卒(年二十二),启超益独力自在。启超治《伪经考》,时复不慊于其师之武断。其讲学最契之友,曰夏曾佑、谭嗣同。而启超之学,受夏、谭影响亦至鉅。
其后启超之运动,益带政治的色彩,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已尔,嗣同与黄遵宪、熊希龄等,设时务学堂于长沙,聘启超主讲席,唐才常等为助教。学生仅四十人,而李炳寰、林圭、蔡锷称高才生焉。戉戌政变前,某御史指斥清室,卒兴大狱。嗣同死焉,启超亡命,才常等波逐,学堂解散,盖学术之争,延为政争矣。
才常等六人被杀后,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竟喜读之。启超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练。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条魔力焉″。
(四) 谭嗣同
幼好为骈体文,又好王夫之之学,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其所谓″新学″之作,则有《仁学》。亦题曰《台湾人所著书》,盖中多讥切清廷,假台湾人抒愤也。书成,自藏其稿,而写一副本畀其友梁启起。启超在日本印布之,始传于世。
《仁学》之作,欲将科学哲学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作。用今文学家″太平″、″大同″之义,以为″世法″之极轨,而通之于佛教。其尽脫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嗣同之"冲史罗网″者,根本在排斥尊古观念,尝曰:″古尔可好,则何必为今之人哉!″《仁学》之政论,归于″世界主义″,其言曰:″春秋大一统之义,天地间不当有国也″。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
(五) 章炳麟
少受学于俞樾,治小学极谨.严,爰全祖望、章学诚影响颇深。早岁所作政谈,专提倡单调的″种族革命论″,排满之信念日烈。中年以后,究心佛典。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新知附益旧学,日並闳肆。其治小学,以音韵为主干,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应用正统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内容延辟其新怪。炳麟用佛学解老庄,极有理致。所著《齐物论释》,虽间有牵合处,然确能为研究″庄子哲学“者开一新国土。治小学排斥钟鼎文龟甲文,治经学排斥″今文派″,其言常不免过当,而对于思想解放之勇决,炳麟不逮今文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