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要一起“睡”吗?|论同居
当一个人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坐上飞机,离开熟悉的国家,踏入美国的机场的时候,新鲜感和孤独感一同扑面而来。
在很多个夜里,在热闹和聚餐或者party之后,回到自己空荡荡的房间里,心也是空荡荡的。
直到我遇见生命中的那个TA。
在甜甜蜜蜜的热恋期之后,他提出同居的想法,可是我却犹豫而迷茫。同居对我们而言,究竟是好是坏呢?
我们真的应该同居吗?
很多情侣选择同居是顺势而为的。情侣们一开始可能只是周末住在一起;后来,工作日也偶尔会想要一起住;渐渐地,就直接顺水推舟地搬到一起了。
但对于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我们,同居似乎不是一个可以马上实行的选择。
原因之一,就是同居之后,不仅增加了亲密度,同时也可能会更难看见关系中的裂缝...
感情/关系惯性(relationship inertia)——当两个人已经习惯了有对方的同居生活模式之后,这种惯性增加了两个人分开的难度,即使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已经产生了裂缝,这种惯性也会让人难以判断两个人之间究竟合适与否(Stanley, Rhoades, & Markman, 2006)。
心理学家Stanley和Rhoades(2009)发现,如果情侣可以在同居前,对这个选择考虑得更加慎重、对彼此有更长期且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同居这件事有更高的承诺的话,那么在同居之后产生严重矛盾的可能性可能会更小一些。
所以同居仍旧需要一定的承诺感,尽管不一定如同婚姻那般郑重。
同居前
要考虑些什么?
1. 不再完全是自己的生活空间
搬到一起意味着两个人的生活空间不再是原来那么独立了。原来我们还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我们每天顶多也就一起吃个饭,逛个街,看个电影,偶尔到对方那里过一个晚上,剩下的时间都是我们自己的。
在其他时间里,我们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睡懒觉、安静地看书、玩游戏、看视频、和自己的好友打电话……
但是如果住在一起的话,我需要担心自己熬夜赶due会不会吵到对方睡觉;他想要开心地打游戏开黑的时候,我却想要安静地看书...
如果在这些细节上无法谦让,更想要自己舒适自在地生活的话,那么同居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情侣,也可以选择住有两个房间的公寓,相比起一个房间来说,会有更多的个人空间。
2. 万一吵架怎么办?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在同居后吵架面临分手时,可能也只能继续留在两人共同租住的房子里,既没有办法立即逃回父母身边,也没有其他的落脚点可以选择。
如果吵架升级成为相互之间的暴力行为的话,也会更难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3. 钱谁付?
吸引我们选择同居生活的原因,也包括可以“资源整合”。然而真正一起生活之后,“财产分割”问题可能又会变成激发情侣矛盾的重要元凶。
吃饭的钱谁付?房租水电网费怎么摊?日常用品谁来买?
为了避免把花钱问题复杂化,在选择同居时,我们需要及时商量好个人/共同钱财的使用情况,包括生活支出的划分。
虽然有些麻烦,但是可以考虑签署同居前财产协议,以便日后产生矛盾分歧时有相关依据作证(Dizik, 2013)。一些书籍也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情侣严重的财产纠纷这方面,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Living Together: A Legal Guide for Unmarried Couples(Hertz & Lina, 2017)。
4. 不小心怀孕了该怎么办?
同居生活可能为性行为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可能也会有更高的意外怀孕风险。在美国,除了在便利店能够买到的男用和女用避孕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有效的避孕措施可以选择。
口服短效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 pill),避孕贴(contraceptive patch),注射式避孕药(birth control shot)等方式需要医生开处方后到药房才能拿到药品,更多的有效的避孕方式可以查阅医疗机构的相关网页(copy此链接可查看: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learn/birth-control )。
而万一不小心怀孕了的话,我们需要认真地商讨是否要这个孩子,如果时机合适的话(比如已经有近期结婚的打算),那便可以考虑各种孕期需要准备的东西,迎接宝宝的到来。
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的话,就需要尽快地到正规医院就诊,和医生讨论流产的问题。在美国的话可以选择专门处理怀孕问题的clinic,医生会非常仔细地和你商量流产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流程的。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我们相互依偎走过春夏秋冬。在经过深入地沟通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住在一起,不知道这个选择会给这段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但也只想和你一起走到最后。
Reference
Dizik, A. (2013, September 11).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Finances of cohabitation. Retrieved August 27, 2018, from http://www.bbc.com/capital/story/20130910-do-this-before-moving-in-together
Hertz, F., & Guillen, L. (2017). Living together: A legal guide for unmarried couples. Berkeley, CA: Nolo.
Stanley, S. M., & Rhoades, G. K. (2009). Marriages at risk: Relationship form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 H. Benson and S. Callan (Eds.), What works in relationship education: Lessons from academics and service deliver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pp. 21 - 44). Doha, Qatar: Doh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Markman, H. J. (2006). Sliding versus deciding: Inertia and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effect. Family Relations, 55(4), 499-509.
作者:Jacqueline |编辑|Troy; Yy.C; Ariel's Tail 排版 | Yy.C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作者
公号:——— iWanna海外心理人成长 ——— 心理学相关专业留学指导,全球心理人发展路上的分享与交流平台。 ——— iWanna海外心理 ——— 由美国常春藤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创立,致力于海外人群的心理健康和跨文化适应。
© 本文版权归 iWanna海外心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