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与十国》第1篇:祸起萧墙,一个乱世的开端。
大唐开元年间,此时的大唐如日中天,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大唐疆域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
长安城西北门,离开长安的前往丝绸之路和边关将士都会经过一座石碑,碑文为:“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简单直白的讲就是从开远门起西去九千九百里的皆为唐土。

短短一行碑文,盛唐风骨与强盛扑面而来,然而日盛于中天,就到了该降落的时候。
而此时盛世开创者玄宗皇帝李隆基正和他的杨贵妃在华清池鸳鸯共浴。
他有没有想到千里之外的范阳城?范阳城里那个大腹便便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干什么?
或许当时的李隆基想到的是安禄山正恭恭敬敬的写奏折给他,三叩九拜的描述自己对大唐的忠诚,想到的是杨玉环的干儿子正在为自己这个大唐的圣人守卫着自己的大唐江山。玄宗想到这些肯定会更加的惬意,然后尽情放纵的享受杨玉环带给自己的无上快感。
做皇帝其实也很辛苦,一旦失势,那就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梁武帝一声英明,最后落了一个饿死台成的下场,李隆基能把皇帝做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确实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以一个外族人的身份,能做到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手控重兵,杀生自予,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如果说安禄山没有两下子打死我也不信。

想让领导喜欢你?要从身边人抓起。
安禄山除了立下不少战功之外,这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他知道皇帝喜欢他是不够的,皇帝身边能说的上话的人,一个人也不能得罪。
李隆基身边有个人最能说得上话的人有三个:
1、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杨玉环,在大唐昌盛到顶峰的时候,杨玉环可以说就是大唐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2、唐朝第一奸相李林甫,看过长安十二时辰吧?李九郎的原型就是他了。
3、唐朝第一大太监高力士,据传杨玉环最后被高力士亲手勒死。
这三个人都被安禄山用尽手段一个个笼络过去,起码这个三个人不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
凡是总有例外,安禄山的仕途也没有那么平步青云。
李隆基的小舅子杨国忠,本是成都一个赌钱撒泼的无赖汉,因为妹妹杨玉环入侍大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也跟着平步青云,做起了李隆基的财政部长,深得李隆基的赏识。

不过自从安禄山得宠后,杨国忠感觉有些失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仅要嫉贤妒能,还要唱一出狗咬狗的大戏。
看着安禄山一脸得意劲儿,杨国忠就气不打一处来,醋劲儿打发的杨国忠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播弄是非:“禄山阴怀首鼠,反骨露于外,人心不测,请陛下严加防备。”
李隆基以为杨国忠再吃安禄山的醋,大笑不信。
杨国忠更不甘心了,不做掉安禄山就睡不了安稳觉,又在李隆基面前嚼舌头:“禄山必反,陛下若不信,可以下诏让禄山入朝,臣敢说,禄山绝不敢来!”
这个时候李隆基是有些动摇的,那就试试呗,于是天宝三年的正月,诏令安禄山入朝。
同样安禄山对这个爆发户干舅舅也极为不顺眼,自然不愿意向杨国忠低头,但是现在还不到起事的时候,来就来呗。
影帝还怕现场发挥啊?
安禄山得到私下进见李隆基的机会,趁机告杨国忠的刁状:“臣是个胡人,斗大的字儿不识一个,本不念此,赖陛下恩信,才做了节度使,只是杨国忠素来看不起臣,必然会对臣下手,只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安禄山言罢,拿出了影帝级的实力,眼泪刷剌剌涌出眼眶,伴随刺耳嚎啕之声,嚎啕大哭。
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耳根子软,何况安禄山对他这个干爹也确实很孝顺,挑不出毛病,何况还要顾忌爱妃杨玉环的面子,哪里肯相信这个抱着他大腿嚎咷痛哭的胖子会造反?
安禄山这一场教科书式的哭戏,取得了极大的成果,李隆基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打发回北京。
同时皇太子李亨对安禄山也很没好感,屡次劝谏李隆基要小心提防安胖子,但是李隆基已经喝了安禄山的迷魂汤,打死也不信。
当时的太平天下,盛世空前,杜甫曾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李隆基做了四十年的太平天子,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李隆基觉得自己开创的开元盛世将会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但他并没有料到这盛世并没有传承下去,而且就是在他这个开元盛世的开创者的手中彻底的毁掉。他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盛世毁灭,在他有生之年就知道自己将背着千古骂名离开这个世界,而帮助他实现这一切的,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那个会跳胡旋舞,会在杨玉环身边撒娇的安胖子。
物极必反,安胖子闷声发大财。
安禄山经过十年的苦心钻营,已经在河北营打造处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整日的给李隆基这个糟老头子打工了,他想干点儿大买卖。
安禄山知道李隆基对他太过厚道,就这样背叛李隆基,略有愧疚,本想着李隆基死后在造反,不过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依然不想放过他,寻找一切可以下手的机会,栽赃陷害,不把安禄山彻底弄死咯,杨国忠绝不善罢甘休。
安禄山被逼到了墙角,实在退无可退,只好提前起事,至于老李头儿,现在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纠结了奚人,契丹各部,以及本部的十五万大军,号称雄兵二十万,气势汹汹杀过黄河,直取东都洛阳,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长安,让老李头儿做第二个梁武帝,成就安家的万代基业。
由于天下太平数十年,年年不见刀兵,军民各安旧业,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泼天大祸已经袭来。
安禄山起兵向南,河北河南军民惊骇不已,乱兵索道之处,州牧县宰,望风而逃,河北道土崩瓦解。
乱军左冲右突的时候老李头儿李隆基还在温柔乡里安睡,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还不相信,因为传消息的人正是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等到告发安禄山造反的奏折下起了雪,这个老李头儿才相信安胖子居然反了老子,又是伤心又是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气的七十多岁的老头几天几宿没睡觉,那个难过啊。
咋整?去华清池洗鸳鸯浴不?
老李头儿已经完全没了这个兴趣,还是先整死这个安胖子再说吧。
唐军先后由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去清剿叛逆,众人翘首以盼,三位将军凯旋归来,结果这仗还没打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就被“失律丧师”的罪名给砍了,只剩哥舒翰还带病上阵。
没有办法事与愿违,三大名将全部败给了安禄山,全军覆没,跑回来的都没几个了,这个锅在我看来还得帝国肱骨杨国忠和边令诚这个死太监来背。
等再有安禄山的消息,这个胖子已经在洛阳称帝了,国号大燕,自称圣武大皇帝。
燕军又下河东、华阴,兵峰直指长安门户潼关。

安胖子这一出可给老头子吓坏了,叛军都到潼关了,潼关丢掉,长安已经无险可守,那还能保得住?老头儿还嘲笑梁武帝,那曾想造化如此,自己亲手复制了一个候景,马上自己就成梁武帝了。(ps梁武帝:没想到吧?)
老头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办法,还能咋滴,真做梁老二啊?干脆咱跑吧,反正也来得及。
李隆基和和安禄山这对儿,唯一不像梁武候景的地方就是萧衍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景,臭骂侯景负恩。
李隆基连骂一骂安胖子的机会都没有了,山水遥迢,再无相见。
作为安胖子的头号大敌,心知要是落到安胖子手里,第一个要被砍脑袋点天灯的就是自己,何况自己和杨国忠献计逃往西川。
唐至德元年六月,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各色老婆,贵族大臣一路狼狈向西,最搞笑的是自称此去西征。
安禄山在东边儿造反,去西边亲征,这可能是老头儿最后的倔强了吧。
祖宗社稷扔了,长安城扔了,命要紧啊,一大帮子黄紫贵人跟流民一样一路狂奔。
老头也是够窝囊,老到头儿还受这气,何况还是自找的,一路上颠簸坎坷,半路还让一个老头痛骂一顿:“禄山久有反心,天下共知,独陛下纵奸肆回,致使四海崩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宋璟为相,善言进纳,天下是以太平。而今庙 堂之上,多苟蝇谄谀之辈,陛下深居宫中,不知天下事,仆虽草野荒服之人,亦知国事危殆如此,然臣微身无路进白,何以启达天聪?”
老李头儿惭愧不已,泪流满面,这到没啥,脸皮厚点儿也就过去了,最让老李头儿不能释怀的是马嵬坡。
老李头最喜欢的杨玉怀被自己手下的兵活活逼死(ps:详情请百度马嵬坡之变),帝国肱骨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
老李头儿辛辛苦苦,好容易跑到了成都,庆幸不用做梁老二了,刘备也挺好。
结果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老李头儿也没啥办法,这烂摊子给你就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 年)六月,燕军直入长安,这场堪称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也到达了高潮,当然也随后降落。
安史之乱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不是改朝换代,唐朝气数未尽。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李亨之后,安胖子以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的燕国军团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七十多岁老而昏聩的老李头儿了,而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忠于大唐的名将。
安禄山以及手下的马仔,没有一个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能打,甚至张巡、许远也能吊打这些马仔,再加上大唐各地恢复好了元气,以及对应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将这场唐朝历史上的超级大祸扑灭,让得以唐朝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影帝安胖子被儿子安庆绪搞死,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搞死,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搞死。史朝义被马仔李怀仙搞死,拿着人头讨了赏,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唐朝也再一次中兴,但是这场浩劫对大唐的打击是致命的,安史后唐朝一蹶不振,各地节度使乘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不配合中央管辖。
一个安胖子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安胖子站起来,潘镇割据的局面避无可避。

最终老李头儿虽然回了长安,但受尽了儿子李亨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唐肃宗宝应二年,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
老李头很庆幸没有做成梁老二,但大唐的万世基业确实毁在了李隆基老李头儿的手上,乱世以此为开端,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
Ps: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五代十国!
Ps:每周三,周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