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坏参半的《八佰》
谢明颂
沉寂了半年的电影院,最近吹起了《八佰》的旋风。
第二次世界大战,民国政府总统蒋中正担任亚洲区的总司令,共军的八路军,也是抗日大军的一支部队。面对强大的日军,为保住实力,国军撤退。同时为拖住日军,并向世界表明抗日决心,由国军三战区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领400多人驻扎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对抗。而四行仓库的对岸是租界区,有利于把抗日的声音向世界传达,电影《八佰》讲的就是这么一段故事。过去的抗日神剧,看得观众意淫大发,相反,《八佰》却让观众泪流满面。抗日片有两种,一种是捏造的、无脑的,愚弄大众的,另一种是真实的、人性的,启发民智的。

《八佰》电影看哭了许多观众,观众为什么流泪?当然也有许多批评。我在看片前尽量避开相关评论,以下是我观看看的独立观感:
一、这是一部国内较好的战争片,值得一看
电影以真实的战争为原型,能在史实上立得住脚,这是首先让人信服的基础。可以说,里面的角色和情节与抗日神剧是恰恰相反的,比如日军的训练有素质,因为他们是有备而来,我方部份人的恐惧,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八佰》可以让观众感到战争的残酷,让人更珍惜生命、热爱和平。
二、本片的突出特点是场景的还原度很高
民国时期的上海,这点可以和李安的《色戒》相比,最后彩蛋部份,还展示了环绕四行仓库的航拍镜头,并拉远镜头,展示了现代上海的全景,把现代上海与战时仓库结合一起,有美妙视觉效果和时代演变的象征意义。
三、在调色上花心思,突出的过人之处
苏州河两岸,一边是充满灰暗,战争灾区和孤军抵抗的仓库,另一边是色彩斑斓、歌舞升平的租界。灰暗与炫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方面的处理十分成功。
四、对比台湾版的《八佰壮士》,有以下不同:
1、叙事和人物塑造都不及台湾版《八佰壮士》,1980年代的台湾,把《八佰壮士》的人物拍得十分生动,线索清晰,而《八佰》的情节比较零散,想体现的人物过多,显得主次不分明。
2、《八佰》宏大的场面,加上商业电影灯光,这基本是用钱堆出来的,商业效果还不错。
3、感人的配音,有催泪效果,这方面比台湾版《八佰壮士》要好一些。
4、《八佰》增加了动物白马,给电影添加传奇色彩,有突出的创作标记。

五、使用方言或口音,好设计、坏效果
按理说,这是给电影加分的,但本片的效果不好,在我这里并不能加分,特别是客家的梅州人谢晋元,口音配得不贴脸,也不是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我自己就是客家人,所以比较清楚。配音除口型以外,还有与环境融合,方向准确,而本片的配音让我感到声音与人分离的。本人特别反对篇一律的配音,就是不管什么片,声音都一样的,一统化特别影响效果。
六、观看《八佰》,本人也联想到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
估计多数观众有内心的爱国,也有对人物的同情,同时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或者还有更多复杂的心情,我想,泪水没有那么简单,至少我想到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些关系,过去和现在,都带着残酷,带着血淋淋的事实。
最近,美国提出要与中国脱勾,这是难于想像的,如果真的朝这个方向走去,后果是无法预估的。美国是世界科技的引领者,所以中美关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自己使用的软件,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包括图片、音乐、声音、剪辑、特效、调色等方面软件。包括PC的WINDOWS和苹果的OXS系统,还有许多手机软件,这些基本来自美国。简单来说,过去、现在、将来都离不开它。所以,中国根本离不开美国,两国的关系如何处理,甚至有些方法值得思考。上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关闭中国的休斯顿总领事馆,中国方面呢?用对等的方式,关闭了美国驻成都的总领事馆,这看起来是互相顶撞,设想一下,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呢?假如一对情侣相处不和,男的提出分手,女的不愿意,双方在对方的房子都放有衣服,于是,男方要求女方取回放在男方家里的衣服,此时女方怎么办?是同样要求男方取回衣服吗?我想,既然不想分手,就不要提出对等的要求,既然女方离不开男方,就应该用行动向男方示好,而不是对等处理。女方可以把自己亲手织的毛衣送给男方,或者,女方观察到男方家人使用的电饭煲坏了,于是买一个新的电饭煲送给男方家,用实际的行动来感动男方和家人。同样,美国要闭馆,我就在美国民间开一家文化交流中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感染美国人,让更多的美国人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人,这可否也算一个选项呢?

说回日本,日本想用武力在中国建立超级殖民地,他们失败了,战后开始全力发展科技,我们呢?折腾了30多年才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了40年,突然面临多方面的国际难题。看上去日本的GDP是我国的四分之一,但人口只有我国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人均GDP是我国的2至3倍,日本的科技也是世界领先的。我们使用的汽车多数是日本品牌,我自己用的摄影设备多数是日本或者美国的。简单来说,在大陆,比较高端的影像设备多数来自美国,民用的多数来自日本,比如相机,基本也是日本的三大品牌,包括尼康、佳能和索尼。日本可否跟随美国与中国脱勾呢?很难。日本的市场就在中国,要转向新的市场,不如继续友好往来。但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例如最近香港的“乱港分子”周庭被捕,却在日本引发效应,一度登上新闻关注榜首,也许在日本人眼里,周庭只是一个年轻可爱的女孩,由于长得漂亮,加上流利的英语和日语,网上宣传后被部分日本人封为女神。可见,这些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用真诚的行动来示好,或者是更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八佰》是大陆公映的第二部国军抗日的电影,第一总是《台儿庄战疫》,与《八佰》对比,《台儿庄战疫》里的将领是李宗仁,李后来投奔中共。公映于30年前,当时我在读书,看完后我把此事告诉了还在农村的父亲,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国家会继续改革开放,会越来越开明。而《八佰》这样的电影能在大陆过审并公映,我想也是一件大好事。那么,去年定档的《八佰》,为什么一波三折,足足拖延了一年呢?这是向台湾示好吗?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的领导者国民党退至台湾,之后的两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一的方法,除了武力以外,还有其他选项吗?比如双方交换一块试验地,一定时间以后用双方认可的标准去打分,对比一下分数,是否可行呢?如果民众认可了,统一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有一个理念,我想再次讲讲,如果把自己的对手描绘成弱智,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强大,其实结果刚好相反,往往只能说明自己是弱小,而不是强大。试想想,如果日本军真的象抗日神剧那样,还需要抗战八年吗?正因为敌人的强大,我们才需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要借助国际力量,才迫使日本投降。同样,《战狼》2与抗日神剧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让观众看得血肉喷张,而情节却过于夸张,这种娱乐和虚构并不适合。再说回抗日影片,应该以事实为基础,而不是愚弄大众。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国内战争片,我想拿10年前的《集结号》对比一下,同样是华谊出品,导演是冯小刚,10年后的《八佰》除选材走了险峰以外,并没有比《集结号》更牛逼。
观众为何流泪?我猜想,这里有同情,有共鸣,也有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军的崇敬。观众可能也会引起对当今形势的思索。看电影人物同时,看到的也是自己。
-
明颂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1 10: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