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生死场中的引渡人
1 人们对医院的恐惧,向来是有目共睹的。 而医院真的吝啬给予患者尊严与尊重吗? 我觉得不是。 《白色记事薄》虽然读起来沉重,但细细体会总是让人感到温暖。 这是一本记实录,由9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所共同记录,讲述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真实遭遇。 来谈谈让我深感触动的这一章。 本章的执笔医师是周木鸟,患者是一位不到30岁的小伙子,名叫刘愿,患有艾滋病,最多有1年可活。 周木鸟看过上千张患者的脸,但未曾记住过他们的容貌。 比起患者脸上的表情,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患者脸上的那些伤与病。 但他始终无法忘记刘愿的样子。 这是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小伙子,首先是小伙那半张伤痕累累的脸。 而后,当他和几位医师来见刘愿时,刘愿仍然在照镜子看都不看他们一眼,似乎并不关心手术。他不知道为什么刘愿这样在意自己的脸。 与他们对话时刘愿的目光也总是闪躲着。 2 为了这张出车祸伤痕累累的脸能做手术康复,刘愿选择隐瞒病情。 他何尝不知道这对医生们来说有极大的风险;在病情未揭示前,每当与医生的目光相碰撞时,他又何尝不感到愧疚。 “我想走的体面一点”这是刘愿的心愿,或者说死前最大的遗愿。 “假如你的生命还剩一年,你会选择干什么?” 对于刘愿来说,早已想好最重要的事:绝不能留有遗憾地死去。 对于医生周木鸟来说,好好活着才最重要。 同时,出于医生的责任,他和同事们都极力劝说刘愿不要做面部康复手术。也许不做手术还能多活一年,可做了手术就不一定了。 面对同一个异常沉重的问题,医生周木鸟和患者刘愿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这里没有孰是孰非,除了二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二人的身份和所处的境遇也大不相同。 而在这样的选择所带来的冲击下,周木鸟也不得不进行思考。 医生应当为病人排除疑难才是优先的,医生的职责也在于此。可是医生的职责只是在于此吗?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习惯了优先排除风险,却很少关注患者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便是结果。 医生的职责是尽力医治病人,不可缺少的则是一种怜悯生命的人本关怀。 3 面对刘愿的恳求,周木鸟做不了主,更不敢做主。 “那一刻,我特别害怕,发现死亡离自己特别近…而面前这个人可能连走出医院的机会都没有”。 当死亡与你近在咫尺时,即使死的不是你,这种沉重也同样令你恐惧。而在这份沉重之中,多出的更有一份责任与良知。 这时的医生们便不仅仅是医生了,更是患者们最后时光的引渡人,尽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引领他们走向那个重新开始的地方。 当刘愿即将踏上归程时,即便知道刘愿患有艾滋病,自己也有受感染的风险;即便报告单上各个指标都没有达到做手术的下限,刘愿的生命也很可能在手术过程中流逝;可是在刘愿毫不犹豫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就决定无论冒多大风险也要实现他的愿望。 面对无可奈何的病痛,小伙想抓住的是生命中最后一抹的绚烂:让脸恢复原来的样子。 而在这时,引渡人们更是肩负起了这样意义非凡的责任。 4 在文章结尾,小伙的母亲笑着说“儿子能漂漂亮亮的离开,他很开心”。 这便是对医生们最大的肯定了,也是对引渡人们最好的告别。 医生们也是普通人,在特殊的时刻更是患者们灵魂的引渡人。 医院也不仅仅是生死场,也是灵魂可以安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