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 1852-1912》(二)
第三十一章 格兰特到访
1879年6月21日,格兰特总统访日,受到了亲切的接待,格兰特推心置腹的提醒了天皇,向列强借款的危害,这一点尤为重要,导致不久后大藏卿提出向外国贷款5000万日元的方案破产
第三十二章 教育改革
1880年12月,通过了新的教育改革法案,此法案明治参与颇多,正是明治最终决定在义务教育中添加修身等传统儒家价值观,以防日本的过度西化,同时也给予了地方教育机构更大的自主权。
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项改革导致了地方自由化,教育制度一度出现了倒退与混乱
第三十三章 筹备宪法
1880年6月,天皇对内阁因是否借外债的问题下达谕旨,“昨年格兰特尽言此外国债之厉害,其言犹在耳边。今日会计之困难迫在眉睫,需定前途之目的。勤俭之主义即在此时。”
1880年12月,民间一些催促立宪的人士组建了自由党,这给内阁莫大的压力。同期,炽仁亲王自1876年起开始起草的宪法已经初步完成
第三十四章 卡拉卡瓦访日
1881年2月23日,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访日,夏威夷虽然是个小国但仍然得到了高规格接待,国王非常满意,并向天皇提出2个建议,一为将王储与日本皇室联姻,二为建立亚洲国同盟,日本应为主导国。这两个建议在次年均被日本回绝
第三十五章 自由民权
1881年10月12日,明治宣布1890年召开首届议会
第一批竞争的党派是自由党与立宪改进党,但两党都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加上中计,被内阁的保守派撺掇去欧洲考察而失去了发展势力的重要时机。
1884年10月,自由党解散,12月,立宪改进党解散
第三十六章 济物浦条约
1882年1月4日,天皇召见陆军卿 大山岩,并向他颁布了《军人赦谕》,明确了军队应当效忠天皇而非国家
本年度日本曾向各国公使提议,以全日本可以通商并购置地产为筹码,试图取消掉对外条约中的治外法权,虽然德美表示同意,但是英国表示拒绝
1882年7月23日,朝鲜宫廷军队发生哗变,导致闵氏外戚集团下台,日本使馆受到牵连攻击,日本向朝鲜施压,朝鲜求援清朝,最终清朝放弃干预,日朝达成《济物浦条约》,朝鲜开始逐渐脱离其宗主国大清,而与日本走的更为亲近
第三十七章 岩仓逝世
1883年,明治又添两子,均夭折,目前共生7子仅存活一位。
7月20日,岩仓具视逝世,举国葬,追封最高官职 太政大臣。
12月4日,日本支持的朝鲜开化党发动了武装政变,一度成功控制国王,抓捕了政敌,但随后遭到袁世凯率领的清驻朝鲜军的反攻,清日发生了直接交火
第三十八章 江户的舞会
1885年3月4日,伊藤博文前往中国,于4月15日,与李鸿章达成就朝鲜问题的协议--《中日天津条约》。双方承诺共同撤兵朝鲜。
12月22日,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向天皇提议改革政府,获得允许,太政官僚系统废止,内阁系统取而代之,之前颇受重要的长州藩代表人物伊藤博文当选内阁总理大臣,下属9个分支机构,井上馨担任外务大臣,山县有朋担任内务大臣
第三十九章 太子嘉仁
由于明治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早夭,唯一独子嘉仁体弱多病,1886年,明治纳 定麿亲王为养子。改名依仁。
1887年9月19日,太子嘉仁入学,接受公共教育
第四十章 帝国宪法
1888年4月28日,天皇设立枢密院,负责商讨与制定宪法,宪法完成后,枢密院将成为天皇私人的最高顾问机构。伊藤博文辞去总理大臣,就任首任枢密院议长,总领制宪工作
1889年2月5日,枢密院通过了《帝国宪法》以及其他一些程序法,天皇于2月11日正式颁布,宪法于1890年议会正式召开之时生效
1889年6月11日,日德修约,结束了治外法权,8月,日俄修约。俄美德如今均以放弃治外法权,但是英国依然拒绝
为了结束治外法权,日本承诺向外国开放日本国内的不动产购买权,以及在涉及外国人案件中安排入日本籍的外裔法官,这些举措被一些保守派视为更进一步的损失自主权,并严重威胁到了本国居民的利益,加之最重要的国家英国始终不肯妥协,修约派压力极大
10月18日,主事修约的外务大臣大隈遇刺,重伤丢了左腿,不久后辞职,伊藤博文也辞去了枢密院院长之位,黑田辞去了总理大臣。首届内阁因修约问题全面瓦解
第四十一章 修学习业
1890年2月,新任外务大臣青木向各国提交备忘录,日本将取消此前为取消治外法权而承诺的不动产购置权,外裔大法官等特别待遇。
3月18日,天皇颁布民法,并重组了法院
7月1日,举行了首届选举,年满25周岁且在都道府县居住满一年,缴纳国税15日元以上的男性公民可进行投票,共450365人有选举权,占4000万人口的1.14%,其中95%参与了第一次大选
第四十二章 大津事件
1891年5月11日,正访问日本的未来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巡街途中遭到袭击,所幸无大碍,史称大津事件,此次袭击导致本对日本异常友好的尼古拉斯日后表现出了对日本人的仇恨
为了安抚俄国王室,日本内阁甚至天皇都向法院施压,要求严惩凶手津田三藏,但法院院长儿岛惟谦拒绝在本案中引用可以判处死刑的第116条法案,因本法仅保护的是日本皇室不含外国,最终法院保持了独立性,采用了第229条法案,尼古拉斯二世以普通人主体对待,津田被判处无期,但他在9月30日死于肺炎
第四十三章 条约改正
1892年举行了第二届大选,此次大选深受腐败困扰,当权派利用公权力深度介入选举,造成多起流血冲突
1892年7月,伊藤博文重组内阁,并联手多名枢密院元老
1893年1月,众议院首次与内阁发生重大政见冲突,众议院不满扩充海军的议案,而政府不满众议院消减文官薪水的议案,双方最终在天皇裁决下达成妥协,文武官员包括皇室均消减开支以扩充海军
1893年余下的时间里,重要议题仍然是修改不平等条约,议院因此而分成两派争执不下,年末,天皇解散了议会
第四十四章 对清宣战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东学党是一支以广大农民为群体的排外性类宗教社团,朝鲜向清朝求援,清朝果断出兵,而日本深恐清朝从此驻兵朝鲜,也一同出兵
6月15日,东学党起义已经被初步控制,但日本方面并不想撤军,提议日清共同驻军朝鲜,协助朝鲜剿匪并改革,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6月30日,朝鲜发布申明其为独立国家
7月3日,朝鲜试图进行现代化改革
7月23日,日本军进驻汉城,遭到朝鲜士兵袭击,遂以保卫王官为由,占领了王官
7月25日,新上台主政的朝鲜兴宣大院君宣布废除朝鲜与清朝签订的条约,同日,日本舰队遭到了清朝舰队的不宣而战。
7月29日,双方首次陆战爆发,依然是清军主动,而最终败北
8月1日,日本正式向清朝宣战
第四十五章 旅顺屠杀
1894年8月26日,朝日签订同盟条约
9月15日,日军对清军在平壤的据点展开围攻,双方人数相当,日军长途跋涉,但仍然拿下了据点,清军全面撤出朝鲜,战火烧至清朝国内
9月17日,日清双方在黄海决战,日军十一艘军舰,由海军中将 依东祐亨指挥,清军十二艘军舰,包含两艘铁甲舰,其余则吨位与射速略逊于日舰。清军再遇败绩
10月24日,日军跨过鸭绿江,并连战连胜
11月22日,日军攻占了号称当时世界上最牢不可破的三大要塞之一的北洋水师母港--旅顺口,同日,清朝通过美国向日方传达议和请求
日军在旅顺展开了大屠杀,通过《泰晤士报》《世界报》等多家外媒进行了曝光,日本给出的理由是清军伪装平民进行了反击,又对日军俘虏进行肢解酷刑,故采取极端手段,旅顺大屠杀持续了三天,几乎城内所有男性均遭屠杀,也波及了一些妇女儿童
第四十六章 马关条约
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听闻第二军拿下了旅顺口,便不顾上级劝阻强攻辽宁海城,在海城,清军展开了顽强反击,曾五次重夺海城,但总体上清军已经丧失斗志,只想着议和,拒绝了海城方面军提出的对海城日军进行大围剿的战略
2月2日,日军第二军拿下了清朝舰队的最后据点---威海卫
2月5日,日军鱼类重创了清军三艘主军舰,次日再伤两艘
2月16日,在多艘军舰遭受重创,多做弹药库被炸后,清军已经完全丧失斗志,丁汝昌向日军投降,随后服毒自杀
3月19日,李鸿章做为全权议和代表抵达马关
3月24日,李鸿章遇刺,脸部中枪,日方为了安抚,免除了此前的苛刻的休战要求
3月20日,两军签署休战协议,停战三周
4月10日,双方达成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赔偿军费两亿白银
次日,以俄为首的俄法德三国同盟进行干预,强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碍于长期战争兵困粮少,不得不同意归还。
5月22日,日本近卫师团登陆台湾,此时台湾的清朝官员已经撤退,进入了无政府状态,约十万武装誓要抵抗日本占领,其中约有一半是前清朝士兵。
10月21日,台湾抵抗势力基本上被肃清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