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病
也许,为了寻找共鸣走进戏院。
新版《小丑》在2019年横空出世,收获了众多人的眼光。这部堪称封神的作品甚至在公映之前就博得诸多影评的重视。简单如对人物和故事的剖析,到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甚至是夹带私货对观众指出政治观念,影评自媒体们几乎没有放过对电影的任何角度作种种探究大做文章。
从不同角度切入讨论的影评,如同不断刷新积累的新知,加上由漫画内容和其他相关电影所得到的叠加的角度,不但丰富了对本电影的理解,小丑的人物形象也因拼凑而鲜明起来。甚至,在某程度上升华到对戏剧编排有所感悟。
2019年的这部《小丑》,它讲述的故事似乎又与以往所见的反派小丑跟蝙蝠侠针锋相对的场面有所不同,在这里,通过展示小丑所经历的挫折和不幸,电影一步步地向观众呈现他的成魔之路。尽管依然属于DC的出品,然而,里面出现诸如哥谭市、布鲁斯•韦恩等经典的蝙蝠侠故事元素似乎有名无实,仅仅为了有意无意提醒观众这仍然是那一个属于蝙蝠侠故事的小丑。
提到小丑,此前最风行、最经典的论调就是“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希斯莱杰版的小丑以登峰造极的演绎成就了自己的演艺绝唱,但2019的《小丑》主演华金•菲尼克斯以方法派演技表现出来的小丑也同样毫无疑问地打动了观众。在两版形象的对比上,希斯莱杰版小丑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角色,而华金的《小丑》则是在成魔路上逐渐人格扭曲的底层人物。
小丑的诞生有很多种说法,由《致命玩笑》所描写的小丑来历则更为广泛认可。本身作为戏剧演员的小丑,他的演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太受欢迎,但家中的妻子一如以往地支持他。由于妻子怀孕了,急需金钱的小丑参加聚会,在朋友的唆使下打算去盗窃。临出发警察找到了小丑,告诉他他妻子因意外触电死亡的消息。
不幸的消息造成了糟糕的一天。小丑被朋友们灌了酒,强行带去一同盗窃。然而因为被泄密,警察赶到,朋友们被射杀,小丑也被当成贼匪首领遭到了围捕。逃跑过程中蝙蝠侠突然出现。而小丑为了逃脱跳进了化学品池,当他爬出来时,小丑宣告诞生。
此外,漫画当中也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故事,讲述小丑从其他地方骗取了强大能量,化身成为帝王小丑,连宇宙的神明都能轻松打败。在这一情况下,故事的发展朝向了一个跳出漫画框架的方向:让蝙蝠侠死去。这背后是创作者本想表明的人物关系逻辑,即小丑某程度上只是蝙蝠侠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小丑不能脱离蝙蝠侠而单独存在;相反,对蝙蝠侠来说,小丑却不过是他在哥谭市中所遇到的众多反派角色之一而已。所以,小丑尽管在读者观众心中享有一席之地,在定位上却仍然只能从属于蝙蝠侠。
《蝙蝠侠:黑暗骑士》作为蝙蝠侠系列电影,相当还原地表现了蝙蝠侠与小丑的对立关系。在《黑暗骑士》中,小丑的出现似乎来得毫无征兆。在一个包含了双面人,故事围绕正面与反面而发展的篇章中,在蝙蝠侠不惜隐藏在黑暗也要坚守社会正义的时候,小丑作为绝对的反面角色粉墨登场。在电影当中,小丑每提及到他嘴上的疤痕却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小丑的疯癫,另一方面则是淡化了小丑的背景故事。当蝙蝠侠在黑暗中挣扎守卫公义时,小丑横空出现,象征着毫无来由、纯粹的邪恶,使用着极端的方式攻击社会的良知底线,挑动市民的人性弱点。
蝙蝠侠因为原则不能杀死小丑;而小丑的诡计不足以杀死蝙蝠侠,所以小丑转而去攻击社会来挑衅蝙蝠侠。小丑和蝙蝠侠是相似的,都是超乎于普通市民的“怪人”。或许蝙蝠侠也只是在有罪案发生时才会被人们想起。
“You complete me”,蝙蝠侠使小丑的生命变得完整。在探讨正面与反面的主题上,蝙蝠侠与小丑互为正反,担当了工具人的角色。从这一层面来说,因为小丑的身份来历不明,他所施展的邪恶更为单纯,而不至于使观众对其背景另外产生出一些类似理解、同情的复杂心理。
2019年版本的《小丑》,与《黑暗骑士》小丑不同,却是相当细致地刻画了小丑的成魔故事。充分的背景刻画的目的是要让观众去了解一个角色,这里,电影的关注角度从蝙蝠侠转移到小丑身上,首次在银幕前向观众揭示和剖析小丑这个作为漫画史上数一数二经典的反派的心路。《小丑》里主要人物的背景资料都有较大改动,小丑和蝙蝠侠的关系变得次要,也没有了经典的剑拔弩张的正邪对立。小丑在这里似乎不再需要一味地表现出邪恶的反派一面,于是便试探性地除了允许观众去害怕、厌恶小丑之外,还可以透过小丑的过往经历去同情他,理解他为何变得疯狂。
如前所述,《小丑》甚至在上映前就吸引了诸多关注,上映以来激发多方众多热议,而且意料之中获得多个奖项的提名。然而在爆红的背后,对《小丑》的评论某程度来说趋于两极化,毁誉参半。普通的观众愿意给这部电影打高分的同时,也有不少知名影评给出颇为辛辣的评语。
影评人对《小丑》有所诟病,其中一点是电影的内容好像什么都想触及,但到头来什么都没深刻反思。主人公亚瑟的精神疾病,似乎有意探讨医疗福利;故事中动荡鼓噪的社会背景,又像是在映射贫富差距等等。故事太过黑色和压抑,甚至可说是故作深沉。医疗福利、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都是美国的热点问题,观众看到电影中出现这些内容,会期待电影能从中挖掘些什么。然而,电影只是展现了这些问题,却又没有进行深层探讨,造成相对空泛的观感。
有一种解释,这些社会问题的展现是电影故事发生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并没有特意要去针砭时弊。现实世界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在电影内的投射,足够在文学意义上构成复杂的意象。而好的作品其实并不一定必须与政治、社会挂钩。
电影隐约所散发的煽动性也是争议之处。
电影一开始镜头所见的画面,灰蒙的天空和阴暗的城市角落,渲染出压抑的氛围。在这种环境生活的主角亚瑟本性善良,却有着不堪回首的成长经历,导致了他患上缠绕一生的精神疾病,加上社会环境的打击,他最终选择以极端的方式重新开始他的另一段人生。
以亚瑟的视角,他所过的日子实在过于凄惨,母亲痴迷于获得富豪托马斯•韦恩的注意,不太关心亚瑟的感受;一心崇拜的偶像莫瑞将亚瑟当作笑话公开讽刺;工友送枪假意好心,实际上似乎是为了争夺他的工作。还有抢掠他广告牌的顽童们、作弄嘲笑他的西装衣冠禽兽。
一切都不如意。
而亚瑟则使用了颇具艺术性的方式来排解这种悲惨,就像他在地铁杀了人后一路狂奔,最后躲在公厕完成了一支小丑之舞,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这给人一种刻意铺排障碍,使情节衔接流畅的感觉,歌剧化而不太真实。
煽动的条件之一是观众感受到和角色的生活有相似之处,进而对角色产生了代入感。不过在《小丑》这里,亚瑟的遭遇简直是陷入到难以复制的低谷中,与其说人们会因为共情,觉得和亚瑟有相似之处而被煽动,倒不如说人们更加可能以自高向低的角度观看亚瑟的故事,进而同情起这个失败者。
电影的制作中,镜头内的内容基本都是经过有意用心的编排。好比《小丑》前期普遍是用近景和特写的方式深入到亚瑟的生活;而到电影最后的场景,亚瑟离开咨询室,在走廊踏着红脚印,越走越远,当我们看到他和别人追逐的画面,已经是隔着一条走廊下的远景。如此安排,也正是对电影中“人生近看是一出悲剧,远看是一出戏剧”的诠释。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亚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得十分压抑悲伤,但其他人是否就如此该死呢?不堪的城市实际并非只对亚瑟不公,只不过这部电影中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站到亚瑟身边,以他的角度去面对这个哥谭市,因此才会感受到直观的沉郁。也可以这么引申理解,有意识的编排布置同样体现在镜头内不会出现多余的东西。譬如,如果不是为了反衬角色的悲伤,绝对不会在画面中加入小孩子的笑容,以免破坏故事环境的压抑氛围。
《小丑》也有套作之嫌。前期被打压得生不如死,一番顿悟后觉醒成为了另一个人,一如以往所见过的老旧套路。电影用一大半边幅描绘了亚瑟的郁郁不得志,固然不可自制的怪笑和不善与人交往的性格是主因,不过侧面也显示亚瑟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枪杀西装人渣和莫瑞更是在肾上腺素刺激下的冲动杀人,最多也就能说明亚瑟是有杀人的能力,但要说他将来会是那一个能在哥谭和标志性钞能力蝙蝠侠相爱相杀的小丑,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或许是与现实联系紧密了,整个故事下来,亚瑟成为小丑之后的故事给人的主要印象还是一连串打击下的冲动杀人。倘若一切尘埃落定,亚瑟会再次感到空虚吗。在电影中并没有显现出过人之处的亚瑟,又如何衔接起那个能与蝙蝠侠对抗的小丑。这是留给观众的疑问。这样来说亚瑟作为小丑十分不合适。
然而又可以说亚瑟作为小丑十分合适。表演小丑作为职业,相比起医生等,一样有着刻板固定的,可作为标志性的服饰和装扮,然而却不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马戏团语境当中,小丑代表着欢笑。上扬的嘴角显露笑意,然而妆容上的泪痕却象征悲伤。小丑气炸头发,哭红鼻子,为观众表演欢乐,传达了一种反差感。社会阶层低下的小丑,在人群中表演,更容易见识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更大的人格变化空间。
再剖析亚瑟,失去作为表演小丑的工作,追寻伴侣失败,在这种处境下还得知自己是被收养的孤儿。就像被彻彻底底被边缘化的无名人士,没有社会所赋予的人格意义,缺少跟其他人的牵绊。这个角色就是一种虚无,为纯粹的恶而生,与世界为敌也毫无顾忌。
在电影结尾,成为Joker的亚瑟被一众暴徒救出,欣赏着破坏下的一片狼藉景象,受暴徒们围拥在车顶上愉悦起舞。其中一种解释是,亚瑟从这种破坏社会秩序的混乱中感受到乐趣,用自己擅长的舞蹈方式回应。另一种解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他的舞蹈都是表演的形式,亚瑟希望将这些东西呈现给懂得欣赏的人。如果后一种解释成立的话,说明亚瑟仍然未能摆脱当初作为表演小丑的执念,他仍然需要观众,需要别人的注意和理解,格局就变低了。
《小丑》的问题还包括融梗。融梗指对其他影片进行了大量借鉴而又未至于抄袭。在剧情方面,《小丑》很大程度会令人联想到《出租车司机》。就《小丑》的剧情来说,与其说是讲述那个经典的DC漫画中的小丑的故事,倒不如说是讲述了一个用DC出品和小丑形象包装的底层人物的故事。《小丑》的主角亚瑟的形象神似《出租车司机》,故事线的发展同样是一开始感受到社会的丑陋,遭遇打击和挫折,逐步激发继而形象蜕变,最后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另外,在剧情的展开上,《小丑》则借鉴了《喜剧之王》。电影中的场景虚虚实实无缝转接,让观众一时间分辨不清哪部分是主角亲身经历的,哪部分是他臆想出来的,借此表现了主角混乱的内心世界。甚至在观看完整部影片过后,亚瑟变成Joker的过程作为电影的大篇幅,到底是真实发生的往事,还是只存在于亚瑟对咨询师所说的其中一个精彩的小丑故事呢,如此等等,耐人寻味。
《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主角都用颇为极端的方式争取到了比较理想的结局,但是《小丑》中的亚瑟毕竟更接近现实,他原本向往的未来没有因为极端的做法走向圆满;然而又似乎超于现实,亚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走上了岔道,他仍然迈向了一个自我满足的结局——至少看似这样。
心理不稳定期间多次的举枪手势,暗示了他杀死了过去的自己。昔日的亚瑟,穿着大头鞋和戴着头套,Clown,作为一个丑角,只能靠着古怪的扮相和带些自我贬损味道的滑稽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嘲笑。
今天,亚瑟化上小丑妆,将头发染绿,在曾经蹒跚的楼梯上随心放松跳着舞,象征成为Joker的蜕变。曾经亚瑟曾梦想成为一名能带给人们欢乐的喜剧演员,欣然接受母亲给他取的小名“Happy”。而此时他终于不再过分在意人们的眼光,享受自己所认为的欢乐。
这里所提及的漫画和电影里的小丑,说到底毕竟只是一个艺术人物,他的成就感来源于对社会底线的试探和挑衅。跟着疯魔的大众那样半真半假地高喊着“丑爷丑爷”是愉悦的,大众们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小丑的角色上,而小丑在镜头前的所作所为则相当有效地宣泄了作为中下层的大众对社会现象的种种不满。但这同时又是十分危险的。我并不认为,大众中稍微还有点理智的人士真的愿意在现实中面对这么一个小丑。民众幻想自己成为小丑,一解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公。殊不知,现实中真遇到小丑时,他们多数会是小丑挑战社会时的牺牲品。
如今《小丑》已收获了一定的口碑,不乏对电影进行剪辑的片段。可以从评论弹幕中看到我们中一部分观众是多么雀跃,亚瑟低沉的时候让他们多么身同感受的压抑,亚瑟疯狂的时候又令他们多么亢奋。如堕入魔怔一般可笑。明明大多数人作为社会中间阶层,既没有上层的丰厚财富能抵御意外,也非受国家扶持的贫苦下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受伤害最多的群体,却自以为是应该被解救帮助的底层,并为丧失理智的破坏社会秩序的暴行拍手称快。
电影《小丑》后期有一段戏码我觉得很有意思。小丑已经逐渐成形,他在挣脱警察的追捕,进入地铁看见了满满车厢中戴着小丑面具的民众。统一的小丑面具示意他们属于一个具有相同目标的集体,然而当亚瑟为了掩饰身份从其中一个人的脸上掠走小丑面具时,却引起了被拿小丑面具的人的不满,误会并与另外一个小丑人争执,进而引发了这群小丑人的骚动和互殴。小丑人的聚集进而发展到后期哥谭市的全面混乱,各种打砸和放火,最终小丑被暴徒们奉为领袖。
一个人的面容和身份在小丑面具之下得到掩饰,因此具有了更多超越规矩的勇气。戴着小丑面具,统一的装饰使聚集的民众有了“集体”的意识,这种时候,靠着一群人可以去做一点改变些什么的事情。不可否认电影中聚集的小丑人当中或许会有想借行动来改变哥谭市,然而实际行动的表现上,似乎浑水摸鱼借机揩油的人更多。戴着面具,成帮活动,给了鼠辈去打劫抢掠上佳的保护。亚瑟公开承认杀死了西装人渣,在电视上当众射杀莫瑞,鼓动了民众的街头活动,因而被暴徒视为上宾。这种种,背后其实只不过是狭隘的民众的互相利用罢了。
在YouTube上,我看过一个香港地区视频博主所做的《小丑》主题影评,他的话术中有意无意夹带私货。电影中哥谭民众打砸纵火有目共睹,与当时现实中香港街头发生的如出一辙。而这个博主却称电影中的暴行是为自由而战,这种为了洗地而无视事实颠倒黑白的行为不是蠢的话就是被利益蒙蔽双眼的坏。借题发挥,传播政见,是这一类人的传统艺能。看似跳出了电影框架去探讨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戴着面具乘机浑水摸鱼,正是电影里面所描绘所讽喻的那一些人。这就像对一个话题的讨论,也成为了这个话题的其中一部分。
融梗,加上过分套路式的剧情使人不能十分期望《小丑》能够获奖,然而华金•菲尼克斯凭《小丑》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却实至名归。就演技来说,华金饰演小丑的表现毋庸置疑。连恶毒的影评在贬评华金的时候都只能用“过分用力”来形容他的表现,这似乎无形中也算是一种赞赏。
最后说说主演。华金的精湛演技需要回顾他的成长。华金•菲尼克斯,他本来的姓氏并不是菲尼克斯(Phoenix),而是Bottom。在华金小时,他的父母误入邪教,后来退出教会时将姓氏Bottom改为Phoenix,寓意浴火重生。另外华金的青年时期还经历兄长瑞凡的英年早逝。种种的生活经历和挫折让华金变得更为成熟。他的演技融入了丰富的人生体会,因而富有感染力。
好的演技,是能用一副健康的身体表现出生病的状态,向观众展示出连真正的患病者都感到共鸣的非自然的痛苦的生理状态,就像华金演绎下的亚瑟,不可自禁地发出小丑式的怪笑,直至流泪都无法自制。
好的演技,也是能按照剧情需要来演绎出扭曲的心理状态,譬如将自己代入进角色,如同真正的自己被嘲笑,被抢夺了心爱之物,展现出那种眼睛发红的嫉妒和愤怒。
好的演技,更是和演员与角色的融合,简单来说即“连戏”,演员在细节中依旧体现出角色的特点。当亚瑟在阿卡姆抢过医疗记录,在走道中狂奔,可以特别留意到他奇异的大迈步跑法,可以回想电影开头亚瑟身穿小丑服饰追逐顽童,平时化妆作为表演小丑的亚瑟此刻似乎忘记了自己不是穿着表演时的大头鞋,为了不摔倒,踏着皮鞋大迈步狂奔。
“When I was a little boy and told people I was gonna be a comedian, everyone laughed at me. Well, no one’s laughing now.”
(2019.11拖延至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