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与横滨
没想到现在我在写这个,这是望梅止渴吗
漫长的上京之路
因为开口行程中的回程买错了一个星期,退了票权衡再三买了捷星。相比于乐桃而言,捷星更晚,而且到的是成田。作为我这种下班从南京冲到贵沪浦东坐飞机的人而言,看似时间更充裕了,但实际上,所乘交通工具都是末班车,又紧张又忐忑。到了机场,候机特别困,一上飞机倒头就睡。

一小时之后,被机上广播吵醒,就再也没睡着过了......
夜里的廉航,客户里有很多留学生和上海专属周末追星人士,习惯成自然,使得他们面对响亮的机上广播,依然可以淡定入睡。

六点多到着T3。填入境卡前发现电话卡没有带,蹭了成田机场的wifi磨磨蹭蹭办完手续,独自填表还被staff欧吉桑问候了。从海关出来之后找了卖上网卡的自动售货机,卡的价格跟tb相比贵了许多,不过包天不限流量;装了卡不能用找了旁边负责Wi-Fi手机租赁的小姐姐帮忙调试,折腾到快八点才出了T3。成田T3被认为是穷人的航站楼,大多停廉航,室内装潢也很简单。电车乘坐点在T2内部,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有航站楼接驳的痕迹,只能拖着行李步行。前路漫漫,漫长到我走了半个小时后还去T2的星巴克买了个早饭。上飞机前我就肚子饿在机场吃星巴克,下飞机后我耐不住还在机场吃星巴克,日本星巴克拔草。

终于到了卖电车票的地方,还在找给suica充值的按钮,就看着旁边一个欧美人输了“Daimen”,这也是我的第一站,便开心的买了个单程票,把充值一事忘得干干净净。进站一查,有一路电车开到一半会变成都营浅草线到大门站,不用中途换乘,只是要坐一个半小时。首都圈地铁的复杂程度,让我常常想象没有手机地图,线路查询app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摸索乘车的。
2021.9.1更新 有个专门搞怪的铁道博主做了类似线路的视频,不会坐车不是我的错是铁道公司自己的错。😄 推荐观看【【中字】连接着两个机场的特急列车!?【谜之CHANNEL】-哔哩哔哩】https://b23.tv/tqCiTN

越过农田,穿过山洞,从千叶上京,直达港区。这一趟坐的我下定决心把自己回程到浦东的机票换成了到禄口。
滨松町的変なホテル,位于大门站出口对面的巷子里,走熟了就不远。変なホテル的最出名的地方应该就是前台服务的是俩仿真机器人。仿真机器人提供多种语言服务,提供自助check in。此外还有个真人大堂经理,处理除了正常check in以外的其它工作。

上野国立西洋美术馆
放完行李就去上野国立西洋美术馆。在我第一次来日本恰好去的是上野的国立博物馆,回国不久隔壁的西洋美术馆便申遗成功,从那时起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
上野站某入口旁边就是西洋美术馆。美术馆门前有一些原作放大的雕塑。不愧是现代主义建筑,和现在的公共建筑比起来,外型十分低调,立柱,底层架空等柯布西耶的标志性印迹可见一二。




西洋美术馆的门票分为常设展和特设展,常设展我去的那天免费,特设展1700日元。当季的特设展是以日本奥地利友好150周年为契机举办的哈布斯堡王朝展。进入常设展厅后一层是馆史介绍,旁边为包括思想者在内的数尊罗丹作雕塑。西洋美术馆里的雕塑绝大部分都是罗丹的作品,虽不是专业观众,如此密集的观看后可以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充沛情感。顺着坡道向上正式进入参观区域。
馆藏依年代展示,自中世纪末期起至20世纪早期,几乎所有馆藏都有中文介绍,免去了我怕看片假名的担忧。相较于馆藏,令我感到兴奋的还是建筑。西洋美术馆因法国为柯布西耶系列建筑而申遗。从表象来说,在建筑内部,参观区域平缓的坡道,阁楼的曲面墙体,阁楼在立面上的开洞位置,这些特征从他的抽象画,到拉罗什让纳德别墅等他在法国的一系列住宅,再到西洋美术馆,一脉相承,同时也勾起了我大学时搞别墅分析的回忆(虽然只学了个皮毛)。此外,西洋美术馆还是他“可生长美术馆”概念的唯一落地项目,可能也因此,即便没有按柯布西耶的原计划扩建,但西洋美术馆的新馆与旧馆还是能无缝对接。对比隔壁国立博物馆群,每次扩建都是表现当时风格的单体建筑,让你从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一直看到平成。




馆藏当中,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艺术家更加熟悉。西洋美术馆创始人船老大松方幸次郎和这些艺术家同时代,不少藏品都是直接去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挑选,自然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莫奈的睡莲就是其中的典型。我混迹于欧吉桑欧巴桑间,对着睡莲边拍边围着左看看右看看。除了莫奈,高更、塞尚等等的真迹我也第一次见,去看的时候总觉得多停留一点时间,我来的就越值一些。

特设展哈布斯堡家族是传说中的欧洲三大王室之一,横跨600年。展品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宫廷画像、家族藏品和甲胄盔甲等,以年代顺序排布。虽然是特设展,但是还可以租到中文在内的语音导览,并且这个语音导览还是专门人声(好像是NHK中文主持人之类的)进行讲解,而非谷歌娘。日文的解说有两位著名声优录制,对于声优厨而言是个福音。展览脉络清晰,展品丰富,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盲而言看的云里雾里。beams和该展览搞了联名,看完展的我看完价格瞬间拔草,是我一直膨胀对beams误会了。自此之后我一个星期内连踏进beams店面的念头都没有了。

神乐坂
来之前我抽了天皇御礼和岚展的票,不诚心的结果自然是一个都没中。朋友半夜才到东京,我最想去的博物馆也去完了,为了填补空白期,决定去神乐坂。我对神乐坂的印象根基来自于《敬启,父亲大人》,来日前夕,恰逢八千草薰女士逝世,又勾起了我对这部剧和这位奶奶的怀念。
网上的攻略着实不少,我上电车时还在wb上搜攻略确定行程。没有出攻略中比较近的都营地下铁出口,但是碰到了饭田桥。感觉饭田桥应该也出过镜。


过了饭田桥往前就是神乐坂,左手边是canal cafe。一共有两家canal cafe,打卡肯定要去的就是河边的canal cafe。



我个人感觉,神乐坂之于东京,如同西门町之于台北,都属于城市化中还保有的下町商业街,有电影中“the台湾”,“the日本”的氛围。我想去吃某某店的亲子丼,在拜启里,这家店门口是小厨师第一次见到梦中情人的地方,当时梦中情人怀里的苹果正好掉了。去的时候饭店还没开门,至少有一对女性伙伴在门口等待并且拍照,我十分心虚的觉得,人家跟我的目的差不多。到了开门时间后,我在饭店门口菜单上根本没看到亲子丼,仔细一看旁边有个单子,上面用至少三种语言写着,晚上不提供亲子丼.....


这时的我还没有放弃找个电视看天皇御礼的想法,加之饥肠辘辘,看着满大街的烤串、排大队的包子店、面包店,一边剧照打卡,一边寻找合适的定食。



放弃准备去涩谷吃晚饭时候,看到了靠近路口的一家店,门口排大队,橱窗里看到实物模型里有小锅,锅里有米饭。想着感觉不齁不会踩雷,于是排队进去等座位吃饭。
等了十来分钟,被人带到一个阁楼上的一个小隔间,旁边有一桌坐了两个女生。坐了一分钟之后我发现,这俩人是俩中国人,三分钟之后我得出结论,俩女生可能是来看演唱会的,于是就搭了讪,一问算明白了,里面至少有一个女生xtt的绿担,刚下飞机就来神乐坂,拔哥有个电视剧叫《我与尾巴和神乐坂》,而这个店,正好上过宣番。门口排大队的人,主要是来买这家的甜品当伴手礼。

我的定食先上了没有完全入镜的配菜,右手边是鸭芹荞麦面;而后,主食虾仁釜饭登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法不对,总体来说这个饭比较平淡,不像是日本人口味重的作风,总觉得那个鸭芹荞麦面是不是应该倒点泡饭。旁边迷妹点的是两个甜品,问了下味道,有一道是日本人口味的甜到齁。想想还是放弃了给朋友买个甜品晚上回去吃的念头。吃饭中间,还死心不改的登战旗看天皇御礼。
涩谷
对我来说,涩谷是个来了就劝退,下次还会来地方,因为我有份一定要去大都市的心却又怕人挤人,所以次次都是这个结果。不过,每次来涩谷是真的有事儿,比方来买CD,比方来看戏服。
八公口云集了全日本最多的网红和油管,街头艺人也好无关人士也好,面前都会放个自己的sns账号求关注。穿过和火车站站前广场差不多的人流,我去bic camera买铁三角的低价款蓝牙耳机。


从Bic camera出来,想去向往的109一探究竟,却没有找到门口;看看旁边的步行街,拥挤的如同国庆节的南京路,进军涩谷的计划又一次搁浅;躲进旁边的书店,如同闹市中的绿洲,只是翻翻杂志,也能感受清凉和宁静。
跟着地图去看每次都会错过的忠犬八公像,过马路时听到路人在谈论一周前新开业的高楼。这个高楼有名的是顶楼那个可远眺富士山的观景台,几乎和开业同时,观景台在xtt的《turning up》里出镜。虽然日本过去号称基础设施几十年不变,但是借奥运会的东风,还是能看到不少公共建设的痕迹,涩谷就是一个实例。能在如今的涩谷站旁建这么大一栋高楼,背后的实力支撑可见一斑。仰着脖子看,脑海里除了好多钱,真是没有第二个念头。



滨松町
回到滨松町,意外的看到了彩色的东京塔,个人猜测和天皇登基系列活动有关。


奔进酒店完成check-in。感受了一下酒店招牌,机器人前台。前台机器人有两个,一男一女,我是在女性处办理。选这家酒店时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是他们的性价比看上去没有同路段的同类型酒店高,另一方面则害怕机器人前台有点寂静岭效应;实物看到之后觉得没我想的那么恐怖,并且有多国语言服务。


这家酒店智能化程度比较高,面积不大,格局合理,亮点在于配了个一体化烘干机,衣服放进去定时烘干。平民百姓住快捷,多多少少都有找个空调挂在风口晾衣服的经验,而这个烘干机,增加了我们之后洗衣服的频率。




tbc写完这段后续以后再相见吧
本篇北海道游记→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41774884/&dt_da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