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掌控》—读书笔记导图
本文字数4428,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超强掌控》。
作者乔.纳瓦罗,美国作家,“身体语言”大师,有着25年资历的前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情报小组专家,曾多次通过身体语言侦破大案、要案,是名副其实的侦探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身体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多次受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并受邀到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学。代表作有《FBI教你读心术》。托尼.夏拉·波因特,美国作家和编辑顾问,从事图书出版业长达25年之久。
本书是美国知名FBI情报专家乔·纳瓦罗继畅销书《FBI教你读心术》之后的全新作品。本书将“FBI读心术”全面升级,从传统的动作、神态、语调等“身体语言”,到穿衣打扮、待人接物、工作环境等“非语言行为”,再到它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均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希望通过本书,所有人都能够领略到“非语言行为”的巨大威力,并通过灵活运用,展示出自己的信心与威望,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职场和商场中将主导权牢牢掌控,迅速并深刻地影响到他人。
01如何读懂身体语言
作者说,身体语言虽然看着复杂,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含义。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身体语言,传达的都无非是两类信息,舒适和不适。
比如,高兴、冷静、诚实、放松、接纳、自信,这些都属于舒适信息。比如悲伤、烦躁、欺骗、紧张、排斥、自卑,这些都属于不适信息。
那么,应该怎么鉴别舒适和不适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鉴别方法,叫做3+2原则。其中3,指的是不适信息的三大类体现。2,指的是舒适信息的两大类表现。
1、3F原则
分别是,freeze静止不动、flee逃跑和fight战斗。当一个人感到不适时,他表现出的身体行为,绝大多数都可以归纳为这三大类。
第一个是静止不动。这是所有反应级别中,优先级最高的一种。这也是最不可能隐瞒的一种身体反应。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早期的原始人,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突然,你发现一只隐藏在暗处的剑齿虎,你会下意识地定住。这是一种“边缘常识”:尽量保持不动,祈祷捕食者不会注意到自己。这要比你动来动去,激发大型猫科动物“追—扑倒—撕咬”的哺食反应要好。 所有哺乳动物的活动都受定向反射的影响,而能对抗定向反射的一个确定的方法就是保持不动。不动的反应还可以让我们保持体力,用清醒的头脑去评估周围的环境并做出选择。如果不是这种反应通过了进化试验和试错考验,我们也不会生存下来,并进化成如今的人类物种。换句话说,当我们感受到威胁、不适、或者任何讨厌的东西时,优先级最高的反应,就是一动不动。
这里的静止不动,是一种行为趋势。比如员工被批评表现不好时,双手会紧紧抓住自己的膝盖,脚踝紧贴椅子腿。好像试图把自己按在原地一样。当一个人突然静止,或者不经意间做一些,试图抓住固定物,把自己固定下来的小动作时。他十有八九,是感受到了不适,他可能是被戳穿了谎言,感受到了尴尬,或者突然遇见了不喜欢的人,等等。
这是表现不适的第一种行为趋势,静止不动,也是我们在感受到消极信号时,优先级最高的本能反应。好,让我们回到剑齿虎这个场景,假设你一动不动,试图隐藏自己,但很不幸,你还是被剑齿虎发现了。这时,我们的第二个本能反应就启动了,这就是逃跑。我们的本能,会促使我们离开有威胁的,让我们不适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第二,逃跑,指的也不单单是跑这个行为本身。它指的是一整套,试图逃跑,或者制造距离的行为趋势。
比如,报告,假如领导的后背紧紧靠着椅背,整个身体向后仰。这是一个试图增加距离感的动作,说明他很可能对你的报告不感兴趣。 再比如,一个人看别人的时候,不是平视,而是半低着头,就像足球场上运动员头球的角度一样。说明他想让别人都离他远一点,不希望被打扰。
一看朝向,也就是对方身体各个部分,是不是指向远离你的方向。二看障碍,也就是对方没有试图在你们的身体之间制造障碍物。三看走位,也就是对方说话时是不经意间向你靠近,还是向你远离。假如呈现出逃离这个趋势,就说明他在跟你的交流中,很可能产生了不适感。这时,你就要跟对方恰当的拉开距离,或者尽快结束谈话。
第三,战斗,当我们被逼到悬崖边上或是陷入困境,不能坐以待毙,也无处可逃时,我们就会选择抗争。当然,生活中不可能动不动就战斗。但是,一旦受到威胁,我们的战斗本能仍然会促使我们做出一系列备战动作。
比如,紧缩眉头是为了让眼睛睁开的幅度更小,起到保护作用。再比如略微低头,收紧下巴,这是为了保护脆弱的脖子。
换句话说,当别人做出了真实的备战反应,就说明他感受到了不适。不适感的背后,很可能是一连串的负面信号。比如排斥、恐惧、烦躁,等等。
2、行为模式
第一套行为叫做“反重力行为”。形容一个人得意忘形。也就是,你在感到舒适时,身体的各个部位,会不自觉的做出向上的动作,就好像真的要上天一样。
比如,开会时,假如你对自己的观点特别自信,你会不自觉的双手交叉,拇指向上。或者十个手指抵在一起,整体朝上。 再比如,审讯犯人时,假如犯人的双脚不自觉的向上翘,说明他这时心态很放松,要么是在说真话,要么是对自己隐藏犯罪的手段特别自信。
作者也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向上的动作都是积极信号,关键是要呈现出向上的趋势。
比如,老板问员工,这项工作今天能不能完成?员工说没问题。假如他说的时候,是双肩一起向上耸了耸,就说明他确实很有信心。假如他只有一侧的肩膀向上耸,就说明他很可能自己心里也没底。这个动作呈现出来,两边肩膀一高一低,有点往下滑的感觉。
第二,嗜同神经行为。当你在跟人交流时,假如处在舒适状态,你就会不自觉的模仿对方的动作。
比如,作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在跟人聊天时,故意做一些小动作,像翘起二郎腿。那些跟他聊得来的人,会不自觉的跟着模仿。跟他聊不来的人,会无动于衷。 换句话说,假如你想试探一个人跟你交谈时,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你就可以做一些小动作,看对方会不会跟着一起做。假如他模仿,恭喜你,这说明你们很合得来。
作者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看脚。它会忠实呈现我们的真实想法。
比如,一个坐着,脚尖朝上,出现反重力行为,他很可能心情不错。比如,一个人坐在你对面,脚尖冲着门的方向,他很可能是想走。
作者也提醒我们,这些判断未必百分百准确。身体语言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感知他人想法的维度。
02如何用身体语言影响他人
怎么用你的身体语言来影响别人?我们简单的来说说在不同场景中应该怎么做。
1、初次见面
第一步,先握手。生物学家已经发现,身体上的接触,会让我们的身体释放一种叫作后叶催产素的物质。它会让你跟被接触的人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
假如对方是男性,应该手掌和地面垂直,然后遵循咱们前面说过的嗜同神经行为,也就是对方用多大劲,你就用多大劲。握手时间不要超过3秒,除非对方握着你的手想寒暄几句。假如对方是女性,握手只握到手指的第三指节就行,不要握到手掌。
第二步,当你握手之后,应该马上向后退一小步。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给对方留出充分的舒适空间,假如你离别人太近,就会引起他的不适。第二个目的是试探对方的交流意愿。假如你后退一步之后,对方往前跟进,说明他有进一步跟你交流的愿望。
第三步,前进,假如对方在握手时,手掌向下倾斜,或者另一只手插在兜里,就说明对方很可能认为,你比他弱一等。这时,你要在气势上赢回来。在握手的同时,不光不要后退,还要故意往前进一步。这么做的目的,是闯进对方的舒适区,让他的空间被挤压。
第四步,当握手时,对方的手在上面,你的手在下面。你需要伸出另一支手,盖在对方手上。也就是,用你的手,把对方的手包起来。这种握手方式,也被称作政客式握手。当竞选的政客之间见面时,就经常这么握。表面上是表示友好,暗地里其实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2、开会时
在开会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双手露出来。尤其是在你发言时,要把双手放在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揣在兜里。当你的双手露出时,你会显得更诚恳。这也是进化塑造出的习惯。把手露出来,象征着交出武器,不会伤害对方。
作者曾经调查过大量的庭审现场,发现当证人的双手都露出时,陪审团会认为,证词的可信度更高。当然,露出双手也意味着,你在开会时,要特别注重手部的卫生,尤其是指甲要短,要干净。发型不整齐,别人顶多觉得你不拘小节。但指甲不卫生,或者男人留长指甲,别人会直接置疑你的可信度。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第二,就是腿部的开合角度。假如你是组织者,腿部开合的角度可以稍大一点,象征着你拥有更多的地盘。假如你是一名普通的参会人员,双腿最好略微并拢。尤其注意不要抖腿。抖腿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姿势。对当事人来说,这是享受和放松的表现。但在旁人看来,是不耐烦的表现。
第三,身体要向前倾斜。不管你是发言还是倾听,身体保持一点向前倾斜的角度,会让人看起来更认真。
第四,假如你有机会站起来,就一定不要坐下。因为站着发言,会制造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能强行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打电话时
这是作者跟其他身体语言专家相比,最独到的技能。当然作者并不是说,在打电话的时候也需要配合身体动作。他的意思是,身体语言的原理,在纯粹的语言交流中,也同样适用。其中主要指的是,嗜同神经行为,也就是模仿这一条。在描述同一件事的时候,每个人的用词习惯是不一样的。
比如,一个犯人被捕之后,他会说,今天真倒霉,居然被抓住了。和他说,今天真尴尬,居然被抓住了。表面上看,他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尴尬和倒霉,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倒霉说明他怪自己运气不好。他思考的重点是,为什么会被抓住?而尴尬,有一层丢人的意思。说明他感受到了窘迫,隐隐还有那么几分,渴望被安慰。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不用理会这些词语之间的差别。但是,要想让交流更充分,我们必须要注重对方的用词习惯,然后尽量模仿这些用词。对方用尴尬形容他的遭遇,你就不要用倒霉。一旦你们之间的用词同步,对方就会感受到交流的默契感,他会更享受交流,愿意说更多的真话。
作者曾经负责审讯一个犯人。犯人频繁的使用尴尬、丢人、窘迫之类的词。作者发现之后,也跟着用。比如,他会说,你犯了这么尴尬的错误,应该很后悔吧。他从来不会说,你犯法了,应该很后悔吧。最后,这个犯人招供了很多之前警察没有审问出来的犯罪事实。
换句话说,留意对方的措辞,并且刻意模仿,这也是一种嗜同神经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舒适。他会更愿意跟你坦诚沟通。作者曾经用这个办法,审讯过很多犯人。
最后的话:
非语言行为可以称得上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解读和运用。套用一个21世纪人们常用的例子来做类比,非语言行为就好比计算机程序:它具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大多数人只使用了它很小一部分功能,并未意识到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交流以及实现我们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