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说民俗之立秋
舒叔说民俗之立秋

经历过盛夏的酷热,人们盼望着凉风习习的秋日早点到来。故而,二十四节气第十三节的立秋,在当今时代,是难得还能够在大街小巷被人提及乃至挂在嘴边上的节日!
立秋自然是秋的开始。立秋之时,人们被“桑拿天”熏蒸的烦躁心境,可以稍稍得到一些缓解。毕竟,这是一个季节转换的节点。预示着凉爽的日子即将到来。
且看立秋时节的“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白露”、“寒蝉”,都是要与酷暑“拜拜”的意思。
所谓“候”,是每一个节气中的气象时间细分。每一“候”为五天,“三候”递进,逐日深入。立秋三候便如此递进:初五日,风吹在人身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前几天的烈日下,那风还是“滚烫”的,但立秋之后的风,尤其是早晚之风,就有了那么一丝凉意,所以叫“凉风至”;又五日,既有凉风,夜晚也就有了凉阴阴的露水珠,到了凌晨,那水珠变得晶莹透亮,可不就是“白露生”了;再五日,已经听不到盛夏里那种长时间大嗓门的蝉叫声,取而代之的,则是轻轻细细的吟唱,不要以为发出声音的还是同一类蝉,实际上“表演者”已经换了。轻声吟唱的,是一种个头偏小的种类,人们叫它“寒蝉”……
寒蝉鸣时秋已到,自古皇家多礼仪
所以,立秋之时,是我们这个国度很古老而有很隆重的节日。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皇家宫廷,就已经拥有很隆重的“迎秋”、“祭秋”、“庆秋”的典礼。
在立秋到来这天,皇上率领文臣武将来到皇城的西郊,举行“迎秋”祭祀大礼。这与立春时到东郊举行“迎春”大典形成对应之局,这就是古时皇家“春东秋西、夏南冬北”的四季典礼。唐代《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到了宋朝,宫廷内的立秋礼仪,又有新发展,在“立秋”这天,要把放在室外的盆栽梧桐移到宫内,专等“立秋”时辰到来,那一刻,礼乐高奏,太史官则向皇上、众臣与百姓高呼:“秋来了”。
实际上,皇家的各种礼仪,是仿效民间习俗而来的。自周商到明清,各朝各代的民间百姓,逐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迎秋活动,逐渐传进皇宫。在皇家形成盛大典礼之后,又反馈到民间,相互“扩容”而愈演愈烈。
只可惜,到了近代,那些在古时曾经盛行的立秋习俗,渐渐地被淡化有些甚至消失了。

贴秋啃秋忙秋会 风俗民间有传承
“贴秋膘”主要流行于北方。因为酷暑三伏天,一般人都会食欲不振,胃口很差,平常都吃些清淡的食品,因而很多人的身体,在夏天里会消瘦下来。而到了立秋之时,来一顿重口味的肉食,让身体涨涨膘,便是贴秋膘了。
当年的老北京,很多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忙着以各种烹调方法制作各种肉类美食,炖烧煮涮,猪牛羊、鸡鸭鹅,大鱼大肉吃一天。讲究的文人墨客和富家名伶们,喜欢品尝几家知名老店的爆肚,曾流传“要吃秋、有爆肚”时尚之言。
而如今的百姓人家,到了立秋之日,还是不会忘记“贴秋膘”之俗,做一锅红烧肉享受一下,也是常见的。
与“贴秋膘”相关的,还有“悬秤称人”。这是立夏秤人的延续,夏天开始的时候秤过体重的人,到立秋之时再秤一次,自然是做个对比。看看经历了整个夏天后,体重有多少变化。古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也就靠如此“检肥验瘦”来体现。那时的标准是胖比瘦好,而一般情况下,一个酷暑的煎熬,总是要瘦些的。秤一秤,知道瘦掉了多少,秋来之后当然需要以肉来“补”。
“啃秋”,主要流行于南方。自然是因为南方的瓜果品种比较丰富,秋来之际,“啃”之有物,一来享受秋天带来的丰盛果实,二来继续降温解暑。因为南方天气,即便是立秋之后,也还要热上一阵子,谓之“秋老虎”。


所以,西瓜便成了“啃秋”的主要品种。老南京人立秋啃西瓜是出了名的,不仅家家户户立秋这天买回西瓜一家人围着“啃”,还曾有企业商家等,组织过轰动一时的“啃秋大赛”。在著名的玄武湖风景区内,摆开场子,让参与者啃个痛快!
这样的“啃秋大赛”,对传承民俗文化是极有好处的。以此为平台,逐渐扩大规模,将那些已经被淡忘或者遗失的的古老风情找回来,既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又能够向世界展示我们古老民族的悠久文明。不能再像端午节那样,被韩国人拿去申请了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人只有哀叹的份。
关于南京的啃秋习俗,还有些传说,其中一种说的是明代某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而坊间传闻:庐州府崔相公之女亦患此病,崔相公受仙人指点,在立秋之日,让女儿啃西瓜,居然不到二日,“癞痢”落疤自愈了。于是,更多的人仿效此法,也都治愈了瘌痢疮,如此形成了“啃秋”习俗。甭管这传说是真是假,立秋啃西瓜在南京一直流传至今。每到立秋之日,在南京街头,买瓜卖瓜的,都很热闹。有些进城卖瓜的商贩们,还打出“立秋了,别忘买瓜”之类的招牌,吸引路人的同时,也传承了民俗文化。
说到传承,“立秋文化”还有很多内容,很多人并不知道了。

比如秋会与秋社,是老百姓们在立秋之时举办的与皇家礼仪不一样的庆典与雅集活动。具体是做些什么的呢?
立秋过后,农家就要进入“秋忙”时节,人们开始秋收、秋种了。所以他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到集市上进行各种货物交易,为后面的秋忙做好准备,久而久之,就固定成了“秋忙会”,又称“秋会”。在很多地方,“秋会”是与“庙会”结合起来举办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会”上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杂货市等。这一传统,逐渐由农家小村镇的集市发展到商贸发达的大都市,成为不限于农家的综合型交流大会。
六朝古都南京城,明朝以来,就曾经拥有繁忙的“秋会”,老南京人将自家不需要的东西“交流”出去,把自家想要的物品“交流”进来。秋会期间,还有戏班子的演出,还有跑马、耍猴等民间艺人的各种精彩节目助兴。
老城南的菱角市、颜料坊、牛市、彩霞街(草鞋街)、评事街(皮市街)、箍桶巷、豆腐巷、弓箭坊、黑簪巷、铜作坊、剪子巷等等,都是过去秋会的重要场所。
秋社,与秋会类似又有不同。是初秋到来之时,人们举行秋季祭祀土地神的聚会活动。因为同样有“会”,所以又有叫“社会”的。这个词后来就扩展成为人类群体的泛指,比如当今人们普遍熟悉“社会主义”。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从流传至今的字面上还能看出来:“社”由“示”与“土”组合,“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是祭祀活动的象形与象征。而“秋社”活动,史书可查的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各种作物收获已毕,无论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以表答谢之意。六朝时期,到唐代宋代,此类活动都很盛行。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昔时社日的盛况:“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鲡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唐韩偓《不见》诗描述:“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秋社”中说:“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可见当时社日的隆重。各朝代的秋社活动,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诸多民俗:有社酒,有社糕,有社鼓,还有社火、社戏“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等等习俗。。直到近代,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名著就叫《社戏》,详细描述记载了秋社的活动内容。
直到现在,在南京的高淳乡间,还有人家保留着秋社的某些习俗,比如用南瓜与素菜,制作南瓜圆子或者素菜圆子,立秋时在家中摆放祭台,举行小型的秋祭活动……

比如周代天子亲率王公大臣西郊迎秋,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祭奠的是谁?
自然是一尊神,此神名曰“蓐收”,是我们民族四季之神的秋神。
都说希腊神话中塑造了众神形象,而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各路神仙,也并在少数。蓐收,就是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里塑造的神角色。史书《礼祀·月令》、《后汉书·祭祀志》等,均有关于立秋天子祭蓐收的记载。
《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山海经》里描绘的秋神蓐收是什么样子呢?原文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晋代训诂学家郭璞进一步描述:“人面、虎爪、白毛,执钺。”
这形象很特别,他左耳朵上有条蛇,脸虽人形臂却长出虎爪;他一身白毛,挥舞着“钺”,就是行刑的大斧子,驾着两条巨龙飞奔,真是威武无比。他是白帝少昊之子,又是其辅佐神。这位蓐收,既是主管天下刑罚、掌握贪赃枉法者生死命运的“刑神”,又是负责秋收科藏事务的“金神”。权力可谓大矣!难怪各朝各代的皇家天子,都要在秋日到来之际,来祭拜这位尊神了。
至于西郊祭祀典礼上演唱的名为《西皓》歌,早已失传,如今是难以查考了。而所谓“八佾舞”,则史书多有记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又作“八溢”、“八羽”。朱熹《集注》解:“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 如今某些地方,为挖掘历史文化,根据这些记载复制出“八佾舞”的礼仪表演,对公众和游客也颇有吸引力。
而在当今的民间,也保留着一些秋祭民俗,比如南京的高淳,在古历七月,立秋之后,很多人家都会举行家庭式秋祭活动。办一桌菜肴,尤其不可缺的是用南瓜制作的一种素食圆子,摆放好了后,全家人举行祭拜之礼。有意思的是,这种家庭式的秋祭,并不统一确定时间,只要是在七月中,选择任何一天都可以。
史书的文字记载,散落民间的活体遗存,都在传承着我们古老的文明礼仪和民俗文化。如若得到细心挖掘整理,想必恢复与发展起来,并非是一件难事。

本文初稿于2012年8月,2016年8月略作修改,发于南京电视台《晶点》公众号 这里再发略作修改
-
百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07 07:33:40
-
豆友183942135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3 11:39:14
-
kidbullshi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3 12:21:58
-
獨眼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9 17:00:43
-
烧仙草龟苓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9 15:44:12
-
∞loop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9 09:20:11
-
初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4:50:08
-
渡噜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6 13:17:33
-
Zo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6 05:28:18
-
永不止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23: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