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生活揉成碎片,用思想组装
几十年的小说阅读经历,看到的大多数小说都是以情节跌宕取胜。青春年少时也一度喜欢过满篇情绪构架、情节次之的,比如安妮宝贝的小说。前几年对阅读领域查漏补缺,发现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亦舒的书,一口气读了七八本她的代表性的作品,发现她的小说是用对话来推动剧情发展,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因为环境因素和心理波动无法精确描写,但她的小说依然引人入胜,看尽一个字便欲罢不能了,这要很深的写作“功力”才能办到。
而《刚刚》这种形式的小说,第一次看到,很有感触。


1 写尽生活细节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普通的小说写作更加需要细节来丰满情节。
细节让小说情节真实可信,让人物性格鲜明,读起来有很强的代入感,津津有味。
这本《刚刚》,也在写细节,并且细节描写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过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细节。而是把细节写成了诗意。
小说前两章,每一个句子都以“刚刚”开头。
“刚刚,一个橘子被男人剥开,他喜欢剥完橘子后,手上残留的气味。”
“刚刚,一顶漂亮的帽子被从商场的五楼买走,那个人坐扶梯还没有到四楼就戴上了帽子。”
“刚刚,夜观天象的人,咽了咽口水。”
“刚刚,他问一个路人,你是鬼吗?”
所有的这些“刚刚”,在表象下都暗涵着某种隐喻,需要你去细品,品着品着,就能看到一个丰富饱满、繁杂纠结的人间世象。
我们的生活由无数个小细节组成,它们可以帮我们成就非凡人生,但也让我们因此而多添几许烦扰。
忽略细节,它或许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颗杂草,太关注细节,又会成为我们人生前行的绊脚石。
关注细节,但不过度,是我们人生的一大难题。

2 让人羡慕的想象力
谁都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至于怎么高、高成什么程度,不是谁都知道的和把握的。
《刚刚》的想象力,可以说是极致的,想象力的基础涵盖生活细节、浩渺宇宙、原野森林、冰河世纪......
穿透时间,跨越空间,用“信马由缰”这个词来形容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最确切不过了。
比如这句“刚刚,一颗葡萄很小声地从葡萄树上掉下,它是今年整个北半球最先熟透的一颗。”
葡萄成熟落地,这是我们生活中及其普通的一件事,我们能想到的是缀满果实的葡萄架,想到美丽的乡村庭院,想到诺大的葡萄种植园,想到葡萄架下乘凉的人们,等等,等等。
而作者却把一粒小小的葡萄放逐在北半球这么宏大的环境里,这种“微小”和“巨大”的对比很惊艳。
葡萄体积很小,放在北半球的大背景下微不足道,但在作者营造的这句话的氛围里,它却是不容置疑的大主角,而且还是最先熟透的那一颗,更加表明这小小一粒葡萄的特殊地位。
然而,当你眼睛离开文字,去想象这个画面,你的脑海会出现这样一个电影镜头:目光聚焦在一粒葡萄慢慢脱离整串葡萄,然后坠落,接触地面,由于土质地面的不平整,它随着地球引力滚了几下,静止。镜头拉开,是一株葡萄树,然后是整个葡萄园(或者庭院),接着是正片土地、蓝天,或许你会关注到(想象)紧挨葡萄园的其他农作物、远山、湖泊。镜头继续拉开,穿过大气层,穿过城市,视线升离城市、升离国家,最后画面定格在地球的北半球。
这时,那颗葡萄在你的视线里早已没有了踪影,已是尘埃一样的渺小。当你回过神想到“葡萄”这个大主角,你的感触是,世界的浩渺,世间万物的纷繁复杂。
这就是作者给予读者的诗意,也是想象力给予的诗意。
作家苏童这样评价这本书:一部独特之作,万花筒般,微观,细碎,丰富,悦纳万物,诗意无处不在,如大雾般弥漫。
悦纳万物,诗意无处不在,这也正是我想说的。

3 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家刘杰文说:我写小说的时候,也会去设想各种可能,但我不会都列出来,刘按却在穷尽,展示着无数个平行宇宙。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创新的人,也都会出现创新的人,但这个人不是谁都能力去做,更不是谁都有勇气去做的。
刘按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勇气,在文学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上,做了第一个探路者,是让人钦佩的。
我想不是所有的人能够接受这种文学形式,或许看着看着就想弃读(因为没有连贯的情节),但是读下去,你的内心会有波澜,也许正是因为字里行间没有情节占据你的思想,但是它们却一个个触角,激起你沉睡的思想,串联你的经历,最后生成只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的人生顿悟。
读它,是一场不可预知的盛宴,每一个人读出来的结局都不雷同。
编剧麦家说,它是小说的末路,又在寻找小说的出路。我喜欢它,是因为小说亟需出路,也因为人人心底都有叛逆的种子和脱俗超凡的梦想。
出路也好,末路也罢,时代需要百家争鸣,文学需要畅所欲言,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螃蟹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