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以“朋友”的身份去挽回,可行吗?
分手后以朋友的身份潜伏在对方周围,这样的挽回方式我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的确也有案例证明做朋友上岸复合的也不再少数。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朋友这招其实是不可行的。
只要你还抱有想要挽回的意愿,你和前任是不可能成功做朋友的。
那些之所以能够以朋友身份复合成功的案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时间铺垫长,至少需要1~2年。
第二做朋友阶段挽回的意愿很弱几乎为零,最后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复合。
分手初期,很多前任是不愿意跟你做朋友的,即使他们亲口对你说出了那句“我们还是朋友”的客套话。
咨询中不少人常常会来问我“ta明明说了要和我做朋友,为什么还是不理我?”,你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都是没有弄清楚对方愿意和你做朋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前任所谓的还愿意跟你做朋友一般出于以下几个心理和目的。
第一,你的死缠烂打(可有可无)下,为了让自己顺利开脱。
顺便提一嘴让你们理清这里的关系:
你为什么会死缠烂打——因为想要取得联系的渠道。
对方为什么答应和你做朋友——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明确告知你还有机会和他们联系上——从而解决当下你对他们纠缠的困境。
第二,减轻ta抛弃你的愧疚感。
虽然分手是我提的,但是我愿意先以朋友的身份和你进行关系过渡,帮你走出失恋的阴霾期。
第三,以朋友的借口把你备胎化。
这样的行为总的来说并不常见,因为有损道德底线。
所以对方之所以打着朋友的旗号继续对你冷暴力,主要是由于他们并非真的想和你做朋友所造成的。
即使是原因二(减轻愧疚感),你也会发现在沟通的过程中,前任对你的聊天窗口开放程度极其有限,并且愿意和你聊天的频率以及回复的速度都大不如前。
所谓的做朋友,是有相互性的,有双方和谐的互动。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止是需要你一人主动维系关系,同样也需要对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社会心理学家Dr.petra.Boynton认为:只有在双方均认同之前的恋爱关系对于彼此不再合适,并且关于未来友谊的形式达成一致的的想法之后,分手后才能继续做朋友。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建议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这对于绝大部分想要通过做朋友来挽回的人来说,都根本无法达到的。
我们之所以愿意选择和一个人以朋友的身份互动,是因为对方身上存在着我们所需要的价值,比如情绪价值(获得开心),又比如物质价值(获得能力提升)。否则我们是不会浪费时间去和别人交流的。
试想一下,你会和一个你不喜欢的追求者保持联系吗?你并不会。
对于想要挽回的你而言,其实你和前任保持朋友关系的意愿就已经背道而驰了,你想要通过朋友去挽回,而ta只是出于以上三种目的的其中之一,并没有想和你复合的意愿。
对于前任而言,他们并没有和你互动的必要,因为跟你互动他们没办法获得任何良性体验,甚至一不留神还会给自己火上浇油。
恕我直言,前任和你分手都是他们主动提出的,他们既然坚定想要和你分开,已经证明了你身上已经不存在他想要得到的价值了,也就说说你无法再为对方提供让他们满意的奖赏,那么他们其实跟你聊天都会觉得是浪费时间。
作为想要挽回的一方,你会发现我上面所说的无论是一致的想法、平等地位、互动形式,你都无法满足,因此你们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除非是你单方面死撑着这段虚假的“友情”。
人际关系(无论是恋情、友情或亲切)的实质其实就是围绕边界(boundary)这一中心展开发展的。
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或是其他的关系,只是你们的边界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在《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一书中提出,恋人关系的边界是相对“近而薄”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彼此融合的。
而朋友的边界是“远而厚”,相比于恋人的边界,它更加坚硬,但却保持着较为疏远的距离。
这对于想要以朋友姿态挽回的人而言,很容易发生越界的行为。
单方面的取悦和付出,一方面是越界的标识,另一方面很容易加速你的内耗,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敏感,加重对于前任的需求,更加失去对ta的吸引力,而我常说“吸引是复合的关键”。
无底线的包容和接纳,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很廉价。
你忍受着ta的若即若离,让ta对你的存在具体高度的安全感,更加轻视你和减少对你的投资,同样是不利于复合的,连尊重都没有的关系是不配复合的。
如果想要让你的挽回成功率更大效果更好,可以找到老师,一对一的分析,具体分析你的问题,告诉你到底该如何去做,挽回心爱的他,逆转姿态。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女咨询者:
她自身条件优异,985名校毕业,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从事主管的职位。
但她来找到我时,她在感情中卑微的语气让我印象深刻。她和我说自己和恋爱五年的男友分手了,因为是之前自己的心高气傲,让对方产生了挫败感而最终放弃了他们的关系。
她直到分手的一刹那,才懊悔莫及,为了不留有遗憾,她在这一年里面以朋友的身份和对方保持联系。
即使对方和她说了已经有心仪的女孩时,也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骗自己这女孩条件不如她,只要她一直这么“潜伏”,到头来男生还是会看到她的好的,选择和她复合。
直到前两天男生和那个女孩朋友圈官宣,她才明白自己的挽回是有多傻。
在做朋友的过程中,想要挽回的你无法避免高频率的主动联系,而你的主动出击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双方在关系中的高低位置。
一旦当对方对你的抵触情绪日益见涨,朋友的关系也会分崩离析。
分手后做朋友,重点强调的不应该是朋友的身份,而是朋友的心态。
心态上的调节,大层面的概括为平衡得失,说的更加精细化一些,你需要学会做到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也许你会觉得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忍耐,然后获得double双倍的奖励,可是事实是,只有小部分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的欲望。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
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延迟满足效应效包含两大要素,即价值判断和自制力。
你需要正确的判断当下你做的事情,说的话,哪些是让前任能够识别到你的价值,而哪些是不能的。
你也需要以朋友的心态去平衡看到挽回中常见的“新欢上位”,抵御诱惑控制自己采取正确的行动。
那些没办法忍受等待,想要立刻就吃掉棉花糖的挽回者,体现出了一种“追求及时满足”的伪朋友心态。
他们会在冲动之下做出很多傻事,在不该联系对方的时候联系对方,在不该谈论感情的时候谈论感情,在不该推进关系的时候推进关系,以至于挽回的节奏被打乱,事情没有按照预定的想法前进。
事实上,想要做朋友的你,至少应该先过了心态这关。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纳什提出:
当未来的结果越不确定,它的价值就越低;
如果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低。
和眼前自证价值(通过行为表现来企图证明你在对方心目中有存在的价值,哪怕ta愿意和你多说一句话)相比,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后复合的结果,属于长线回报,因为不确定性的影响,不然人会更倾向于前者短期收益的行为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挽回到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明知道努力过后就可以进步,哪怕没有复合,你也会蜕变为更优秀的自己,但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做不到忍耐呢?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我称之为钝化。
挽回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丰沛的感情,这叫作锐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而人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
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挽回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生活中的苦,你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
而挽回中的苦却只能在长久的耐力累积中,慢慢感受到因为挽回给你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你不用纠结到底该如何做朋友,勇敢的向前走,哪怕你短时间内看不到光,多走几步总能看到。
如果你对你的感情,仍有不甘,想要让你的挽回更加的顺利,想知道对方心里到底想什么,评估挽回的概率。那么可以找我,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把你的情况详细告诉老师,老师帮你客观分析:mifeng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