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读书笔记导图
本文字数3548,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技术的本质》。
作者布莱恩·阿瑟,著名的技术思想家、经学家,曾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Java 编程语言就是根据他的思想开发的。在很多高科技投资领域,阿瑟的很多观点都是决策者必须要掌握的风向标。
这本书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第一次归纳总结了技术的定义,详细解释了技术的进化机制,并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
01技术是什么
作者认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自创生的。也就是说,技术自己创造了自己。如果我们去仔细观察任何一项新技术就会发现,所有新技术都不是无中生有被发明出来的,新技术都是从现存技术中组合出的一组新的要素,技术可以无限构成新的组合。
比如,粘合剂,它既可以涂在玻璃纸的背面成为透明胶带,又可以被用在波音飞机的消音板上来抵抗声波的震动,它还可以被用在高尔夫球杆上,确保在强烈的撞击下,仍然能够把碳素纤维和钛牢牢粘在一起,甚至它还可以被涂在带电的玻璃表面装到显示器上,这就是你智能手机的触摸屏。 再比如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安装在飞机、轮船、汽车上进行导航,它还可以辅助土地勘探、规划土地耕种等等。某一项技术就像是化学反应当中一个高度活跃的成分,虽然自己只是参与了各种技术组合当中的一项功能,但它却主导着不同的组合,它可以在无限的组合当中和其他的技术匹配在一起,为不同的目的进一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有关技术的三层定义。
第一层定义,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定义,那就是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从这个视角来看,技术是单数的,它可以是一种方法,
比如,语音识别算法;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比如说化学工程当中的过滤法;还可以是一项装置,比如说一个柴油发动机。技术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当我们强调技术是一种软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过程和方法;而当我们强调技术是一种硬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物理设备。
技术的第二层定义指的是,它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从这个视角上来看,技术常常是复数的。
比如,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它们是许多技术和实践构成的集合或者工具箱。严格说来,我们应称它们为技术体。但是由于用“技术”来指称“技术体”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我将继续采用“技术”这一称谓。
技术的第三层定义指的是,它是可以运用在某种文化中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换句话说,这层定义是指技术是人类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产生于对各种各样自然现象的应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技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说“技术就是与硅谷相关的一切”的时候,指的就是技术的这第三层定义。
02技术是如何进化的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有关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仅仅4年后,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就提出了“机械王国”的理论,他写了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名字就叫做《机械中的达尔文》。巴特勒提出的观点,就是在努力地把技术塞进一个类似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框架里面去。
现在大家都了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两个最主要机制是变异和选择,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些特定的技术的时候,确实能够看到跟生物进化机制相类似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像火车的进化,就通过变异和选择逐渐发展出了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等等。
但是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解释技术很快就会遇到困难。很多新技术实现的是飞跃式的创新,也就是说,在面对同样一个要实现的目标的时候,新技术会用完全不同的原理来实现它,一点看不到前任技术的痕迹。
比如,激光、喷气机、雷达、计算机快速计算程序以及铁路机车等,在自身刚刚出现时,或至少在即将出现的时候,它们并不是之前技术的样子,这点和新生物种的情况并不一样。喷气机不是内燃机或任何其他先前技术的变种,它也不是在其“前任”技术基础上稳步积累形成的。
所以解释这种“新颖性”,即一种突变的、根本的新颖性,成了技术进化论者最主要的障碍。根本性的新技术的出现,即相当于生物的新物种的出现,还不能被解释和说明。所以,如果想要解释这种完全颠覆的新技术是怎么来的,那么就一定存在一套其他的新理论。
1、组合进化
作者认为,技术进化的机制就是组合进化。最初很简单的技术,通过组合成一个一个的技术模块,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复杂技术形式。如果把进化机制拟人化的话,他更像是一个喜欢鼓捣小玩意儿的人,而不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这个人并不是在从无到有地发明出一些东西,而是把现有的一些部件进行连接组合,推陈出新,制造出一个新的东西。
比如,古腾堡所发明的印刷机就是一个经典的技术组合进化,它更像是一种拼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全新突破。在印刷机这项独立发明出现之前,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关键元素,比如说活字印刷术,是在公元四世纪由毕昇发明的;又比如螺旋压榨技术,最初它是用于葡萄酒压榨机的;还有油墨和纸张的生产技术,这些也都被发明出来了。 另外,古腾堡还曾经做过金匠,凭借着对这一行的了解,他又对活字印刷系统进行了一些改进。所以,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种全新技术,而是把各个不同领域的现存成熟技术拼装在了一起。这些拼装在一起的技术模块,每一个都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一个核心目标。
但是,随着对技术进化的观察,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模块化的组合不可能是技术进化背后唯一的机制。
比如,激光技术,它的用途非常多:在农业生产中,激光可以用在育种、除草、灭虫、检验作物基因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唱片、激光录像都是最常见的;在医疗中,激光可以用作钻头、手术刀、焊枪等;在军事中,激光可以用在坦克、舰艇、飞机等武器装备上,也可以用在雷达和激光制导炸弹上。
激光的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当你追溯它的发展进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从某些特定的技术,比如农业中的化学农药、武器当中的弓箭制造、医疗当中的制陶工艺等等这样的技术直接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所以,一定有另外的超出组合进化之外的机制在起着作用。
2、“捕捉现象”
作者认为,这第二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捕捉现象”。它指的是技术能够持续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并且带着特定目的去驾驭这些现象。
比如,瑞士发明家梅斯特劳注意到宠物狗身上粘满了带刺的苍耳之后,发明了尼龙搭扣;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观察到日常检索内容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文章之间的交叉引用,从而开发出了谷歌后台的超链接搜索算法。作者用一句话给出了很精辟的概括:“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
举个例子:
高露洁公司曾经被一个难题困扰了几十年。含氟牙膏据说可以帮助孩子预防龋齿。制造这种牙膏的时候,需要把氟化物的粉末加到牙膏管里去,可是这道工序常常会把氟化物的粉尘弄得到处都是,高露洁的专家们研究了几十年都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向社会广泛求助,提供高额奖金来悬赏解决方案。 最后,一位粒子物理学专家提供了一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捕捉到的现象非常简单,那就是带电的粉尘可以被塑料吸附,所以,他就想办法让氟化物粉末带电,同时把塑料管接地,这样带电的粉末就会自动进到塑料管里,就不会弄得到处都是了。这个简单的方法,却完美解决了困扰高露洁工程师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大难题。
自然现象是新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所有的技术,不论是多么简单或者是多么复杂,实际上都应用了一种或者是几种现象。
比如,你可以想出来一辆卡车应用了什么自然现象吗?实际上,它用到了两个自然现象:一个是化学物质燃烧带来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动能,这个现象带来了发动机,让卡车可以实现自动推进;另一个是圆的东西滚动起来比方的东西摩擦力小,这个现象带来了轮子,让卡车更容易移动。如此看来,一辆卡车实质上是一个平台加上一个车厢,这个平台能够自动推进,车厢装载人或者货物,让它们更容易移动。
最近某家日本汽车公司,他们真的把这两个现象分开来进行设计,再组合起来使用,产生了新的创新。你可以看到这种新型概念车,它分成了平台和车厢两部分,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组合。你可以为平台匹配上不同功能和尺寸的车厢,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多装载移动的功能。平台匹配上封闭的带座位的车厢,就成为了一个旅游大巴;平台匹配上一个大翻斗,就变成了一辆工程用车。
最后的话:
自然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所有的技术,无论是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复杂的技术,实际上都是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乔装打扮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