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往年默默无闻,今年终于扬眉吐气!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从7月到8月,先是被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考点”刷屏,再被新传大师陈力丹老师的论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刷屏。新传考研er们是不是受宠若惊了呢?是不是一面欣喜着咱们新传知识成功“破圈”,一面也冥思苦想着咱们年底到底会考什么呢?
到底要考什么?其实,小田心也不知道。还是那句话,复习到位了,不管考什么咱都不怕。但要说到咱们新传知识“出圈”这个现象,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考点当然是媒介素养啦,上述两个事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在新传界就作为一个万金油的论点存在着,80%的题目,都能扯到媒介素养上去。媒介素养绝对是拯救论点枯竭、扩充答案容量的好帮手。但也正因为这样,它常常被大家忽视,很多同学只知皮毛,没有深入的学习过。
今天,希望你好好学习的小田心,就带着大家来深入学习一下媒介素养吧!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概念要背下来哦~)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教育青少年保持对大众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持势不两立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开始承认大众文化的部分合理性,同时培养人们如何形成区分媒介建构的“现实”与真实世界的能力。
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理念,包括了分辨、选择、评价媒体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通过理性对话监督影响媒体的能力,以及通过参加传播创造,积极推动传播过程民主参与能力。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所以,陈力丹老师的论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也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啦!(以上内容同样也是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大家可根据时间脉络粗略记忆媒介素养内涵的丰富过程)
三、当下媒介素养的指向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新旧媒介交叉融合。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各个时代出现了一些相似的术语。
根据时代的变迁,学者将人们媒介素养的一般发展历程总结为,从传统素养到视听素养到数字素养,再发展到目前更全面的新媒体素养。虽然各个时代的具体指向不一样,但都属于媒介素养。
大家通常所理解的媒介素养的内涵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这个含义是传统媒介时代媒介素养的典型代表,着重强调的是公众面对媒介信息时的接受、批判能力,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在新媒介私化、公民记者兴起的今天,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我们所说的媒介素养,更多的指的是,新媒体素养。除了上述传媒媒体素养的内涵之外,还应该纳入公民素养的含义,即加入公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等。
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1.个人层面: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
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真实、正面的信息容易被掩盖和利用,致使部分青少年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偏离主流、丧失本原、扭曲人性。青少年学生是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群体,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满足在网络中的利益诉求,必须拥有正确地解读和批判地接受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具有复杂性和迷惑性,需要青少年学生不断地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接受能力,这是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的内在要求。
2. 学校层面: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思政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必须借用网络新媒介,认真对待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学校思政教育中积极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既迎接机遇,又应对挑战,可以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政教育。
3.社会层面: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对现实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网络媒介的要求。目前部分学生对政府和主流媒介的权威度和公信力产生质疑,造成社会浮躁现象的发生;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乱象层出不穷,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是产生此类现状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此外,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才能辨别网络信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4.国家层面: 网络强国的有效保障
青少年学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接受了高素质教育的学生; 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信息的国际流动性导致掌握信息的多寡及质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掌握过硬的技术,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丰富信息服务,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青少年学生将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从个人到组织到社会再上升国家,这种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答题思路可以记下来哦~)
五、新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接触追求极端化导致侵权问题丛生
新媒介出现之前,信息传播权掌控在少数传播者手中,受众在信息接触上一直处于被动与闭塞状态。新媒介出现后,新媒介技术及运用上的开放性,让信息流动不再闭塞,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空前多样。但由于媒介伦理教育与媒介传播法治教育的缺乏,总有人利用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技术,通过非正常途径,不惜侵犯他人隐私,获取大量额外信息。表现之一是黑客行为,许多人利用网络程序漏洞,窃取他人或组织的计算机密码、账户文件或机密,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表现之二是人肉搜索,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侵犯他人隐私。铜须门事件、虐猫女事件、死亡博客事件等,虽然许多网民进行人肉搜索的初衷是好的,但侵犯隐私及由此给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诟病。
2. 信息解码偏差导致传播偏向
由于新媒介在信息编码方式上比传统媒介更为复杂,往往兼具声音、视频、图片、文字,是传统媒介信息符号的糅合; 并且新媒介的海量信息传播,往往让受众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因此,新媒介受众在主导—霸权和对抗型两种解码类型上,通常会出现解读的极端现象。现象之一是,新媒介受众比传统媒介时代的受众更加盲从和躁动。由于信息传播源头多样并难以规范,新媒介信息经常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成为滋生假新闻和谣言的温床。现象之二是,新媒介受众比传统媒介时代受众在解码时更加情绪化与极端化,容易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许多民众解码时的偏差与极端行为,虽与新媒介的特性相关,但与民众的新媒介素养普遍低下也有关系。
3. 新媒介不当使用导致对媒介的沉溺和依赖
与传统媒介比,新媒介除媒介属性外,更兼具社会属性。新媒介在信息传播之外,同时被被作为娱乐消遣、社交服务工具。网络的社会属性让很多自制力很弱的网民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特别是许多青少年,出现病态化的 “新媒介依赖心理”。
六、从哪几个方面培养新媒介素养?
综合传媒媒介素养和新媒介素养的内涵,根据人们使用媒介的不同需要,可以将媒介素养由低到高划分为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 媒介学习素养和媒介文化素养等四个层次。同时在掌握每个层次的素养时,又根据我国教育界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可以将学习的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1.注重媒介安全素养的培养
提升媒介安全素养是指提升在使用媒介时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保证个人财产、 生命等安全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具有较强媒介安全素养的人们,对媒介化社会可能会给现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因而能经常学习媒体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培养基本的伦理意识和法律意识、批判和质疑精神,既避免伤害他人、触犯法律,也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
2.注重媒介交互素养的培养
提升媒介交互素养,是指提升媒介使用者与媒介进行交互或利用媒介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这里所说的交互,既有人与媒介的交互,也有人与人的交流,由此也就形成了多种交互模式。提升媒介交互是媒介使用者面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参与式文化”时的选择和需要。
3.注重媒介学习素养的培养
提升媒介学习素养是指提升使用媒介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促进个人更好发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媒介学习素养是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的规则,以支配学习者个体的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等媒介认知行为,并改进自己的媒介认知活动。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和教育的高度媒介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几乎与媒介是不可分离的。学习者不但需要学会如何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分辨信息的真假和价值大小,而且要学会如何通过媒介高效、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甚至需要不断提升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
4.注重媒介文化素养的培养
提升媒介文化素养是指使用媒介时应该具有的文明民主、文化自觉、国家主权等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赋权”与“解放”的目标,具有建立与支撑民主体制的目标。将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方式等的培养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必须的选择。伴随着网络技术、Web2.0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虚拟社区的迅速形成,在懵懂中被民主参与意识唤醒的人们,在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大量的自我生产与自我传播,释放着民主热情和非理性情绪。因此,避免非理性宣泄,重构理性表达规则,既是当前我国民主进程当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伟大使命。
关于媒介素养,你有什么观点想要分享,或者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参考文献
论媒介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卜卫
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卢峰
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余秀才
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张雪黎、肖亿甫
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张志安、沈国麟
联系我们
立足川大 辐射西南
专注于新闻传播类考研
欢迎加入全新Q群交流
川大2021级:970443302(20年底初试)
川大2022级:808756384(21年底初试)
西政2021级:861136765(20年底初试)
成理2021级:964351786(20年底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