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突然间不会画了的窘境?
大家或许会疑虑,为什么三年级的孩子反而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会画画,敢画画?是孩子把天赋丢了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天,元兮和大家一起聊聊。

对于孩子来说,绘画是他认识世界、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途径。在他绘画的时候,并不太关注看上去的样子,而是更多地是在思考这个形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为了建立这种联结,幼儿阶段的孩子会像艺术家一样敏感。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第一次经见。

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是拟人的,即以一种客体主体化方式,认为事物有意识,这让他可以充满情感地看待周围的事物。

在孩子眼里, 叶子🍃在飞舞, 蚂蚁🐜在比赛, 蝴蝶🦋在追逐, 这是孩子最初从外界经验到的东西, 他可以跟小猫🐱验证友谊; 也可以跟小树🌲比赛看谁长的高。

这时候,如果我们跟孩子聊一聊他的画儿,他可以就这一幅作品说很多事情 💬

☑️所以,面对学龄前后的孩子,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单纯练技巧,反倒是应该鼓励孩子克服视觉的惰性,看到不同,挖掘意义。

听他讲一讲每幅画背后的故事,说一说他绘画的意图,这有助于孩子挖掘已经储存于心智中的信息,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让他可以更有效地与他人交流。

到了8、9岁,孩子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他开始熟悉自己所处的世界。经验丰富了,新鲜感却少了,对自然世界的敏感度也下降了。 这时候,如果老师再用幼儿式的拟人语气去引导孩子,那一定会遭到孩子的嘲笑,或者,即使他不吭气,内心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同时,孩子开始清晰地意识到他人跟自己一样是有思想的生命体,这跟他物很不一样,于是,之前所采用的那种拟人化的认知方式失效了,而新的认知方式一时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依据,或者说还缺乏一种基础的和信任的成分——情感。 于是,孩子会觉得无从下笔。觉得眼前的东西好复杂。如果不能他找到新的表征方式与世界联结,那么孩子将无法重新找回敏锐的感知能力。

所以,孩子到三四年级,心智日趋成熟却不会画,不敢画了。

因为他开始关注更多的细节,更复杂的表象,这样的世界对于他来说太复杂了,虽然他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画面的更完整一些,却少了情感的参与和意义的表达。



如果孩子不能成功地完成自己与世界的联结方式的转圜,不能以情感为依托,重新与世界建立起一种生机勃勃的共鸣状态,他将再也无法找回失去的新鲜感,主见和智慧也就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不会画了,不主动画了的时候,他正处于儿童绘画走向真正伟大的绘画的十字路口,要求我们尽快带他走出拟人化(客体主体化)认知失效后的困境,鼓励孩子用移情(主体客体化)的方式去面对周围的世界。

我想,如果一个孩子愿意自觉地赞美自然作品的和谐,歌颂世界统一,他便能自主地调适自己的感知能力,把科学探索与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以此重新获得新鲜感。 今日小结 ﹀﹀﹀ 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不在于他早早地知道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虽然这些并不是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赋予孩子“我本来就能发现”的情感,激起他赞美自然、歌颂世界统一的热情,将认知活动置于经常启动的状态;用开放的、活跃的知识代替封闭的、静态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首先与自己所处的世界关联起来,融入自然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建立联系,在这方面,绘画活动无疑是最好的联结媒介。 元兮愿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架起七彩之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