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in Week 8/17-8/23
终于到了临行的一周。过去一周读的写的看的好像没有很多,虽然凑一凑还是有,但是一度在想要不就不写了。等飞走,落脚隔离再说吧。不过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得写一写,毕竟是最后一篇能加“波士顿”标签的日记了。
这周出了两趟门,是两个在波士顿不局限于室内空间和机构的户外场所。居家隔离的大环境下,散散步,看一看,很合适。
ONE | Mount Auburn Cemetery, Cambridge, MA
这座建于1831年的全美第一座景观墓园位于剑桥的西边,偏郊外的地方。去的路上开过一条叫Brattle Street的路,两边都是装修精致,建筑有历史年代的漂亮房子,就是到了近郊富人区的标志。起初,墓园的设定是很实验性的,目的在打造一个有艺术有自然的身后环境。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这个墓园逐渐形成了一个博物馆式的存在,于2003年被设定为全国历史地标,还在2014年开启了艺术驻留项目。
在罗德岛的朋友Hugh约我离开前见面,我提议去这个地方。没想到他倒是也喜欢逛墓园的,他说他去苏格兰旅游的时候去逛过一个,当时为了找亚当·斯密斯的墓找到一个多小时,后来跑去问在野餐的当地人还被揶揄。奥本山墓园很大,而且不是平地,上坡下坡的,建筑错落有致。园内还有小河塘,依山傍水的。而且每一条小径还有专门的命名。墓园的导览app也蛮好用的,只需要从网站复制一个链接添加到桌面就可以用。我们开始逛之前先是上app看了一圈名人,总数目比想象中的少而且认识的不多,跟艺术相关的有Winslow Homer和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最近除了气温很高,天气都还不错,整个墓园里也是绿油油的,空气舒爽。墓园里除了有少部分访客,还有在一定的工作人员,好像是在维护、打扫墓地。其实我去过的墓地并不多,除了老家农村祭祖的山头,大学旁边的小墓地,还有就是当年在斯德哥尔摩为了看Gunnar Asplund的建筑去的Woodland Cemetery。所以,去到奥本山,视觉被大面积有一定的设计和规划的墓园充斥的时候还是有很新鲜的感觉。看到的墓碑多种多样,有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式的方尖碑和石棺,还有小陵墓,和四方建筑的家庭墓室。新旧混杂,但是又能总结出一些风格上的偏好和特点。最常见的是家族式的墓碑,基本上是一个主方尖碑四周围绕着小的比较简单的方形片状碑石,应该就是一个大家长带一群晚辈的结构。


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竖立方尖碑如菲勒斯(phallus),在建筑的风格上可以被很轻易地解读为男性和男子气概的象征。虽然没有具体去看这些方尖碑纪念的逝者的名字(从而大概率可推理出性别),但是大概假设男性多被用这种方式纪念应该是不会有很大偏差。其实从公共纪念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纪念碑设计是有性别化趋势的,对于战胜的纪念碑基本上采取的形态是菲勒斯式的垂直立状,而战败的纪念碑,如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则为陷入大地的一个占据更多水平空间的伤口(gaping wound)。所以,看了墓地之后在想,是不是在选用什么样的墓碑也有如此的性别区分?我在墓园中观察到的,大概可以算是方尖碑的对立面的,是圆球状的墓碑。后来在ig上发起投票,我问“how will you mark your grave?”;“pallus vs. ball”基本是很接近的平票状态(百分之四十多比百分之五十多)。


如果我住得更近一些,应该会多去墓园散散步,这种地方是常常去能常常发现新东西的,而且四季的感受也不一样。我走的时候就想,冬天的时候来会是什么感觉,有厚厚的雪,和白茫茫的景。总之,作为旅游点也好,生活中的散步处也好,我是会推荐的。我快到家下车前,Hugh从副驾掏了一个礼物给我,他说在准备的时候感觉很矛盾,不想给我的行李增重,所以要是没空间了把这个礼物留在这也没关系。我回家后打开一看,是一个马克杯,上面写着“Give me a refill!Patriarchy isn't going to fight itself!”
ONE | MIT Public Art Tour
其实每次去MIT List都会被安利这个公共艺术游览,夏天的时候是MIT的常规导览项目。我去年就mark了好几次想去,但是大概是因为懒惰也没去成。连小册子都领了,就是没能把我自己运到地点。其实跟MIT还是挺有感情的,一是三位室友都是近几年毕业的校友,两位还在留校工作,二是住得近,还有就是MIT List是我挺喜欢的大学美术馆。小小的机构,但是做的展览都很好(不晓得是因为策展人好,还是机构好,前策展人去年跳槽去了Walker Center,而今年也没法验证了)。总的来讲,我喜欢大学设立的当代艺术视觉艺术中心,如MIT和哈佛的CCA,胜于大学设立的艺术博物馆。
因为我的波士顿bucket list受交通工具的限制,于是最后能看到艺术展览其实就是MIT的公共艺术了。好在我都不需要找路看地图,在临去前跟室友说,我想看这个那个,你看看在哪,规划路线带我去。虽然也没感觉把整个公共艺术项目给看透,不过还是有机会去对想看的、喜欢的再看看,拍拍照。





只能隔着玻璃看的Frank Stella;校园建筑不对外开放

应该是我最不解的作品之一:

建筑是很难拍,外观和室内的体验其实相差很多,可惜没机会进去 :/




大致是这回出门特地看的建筑和雕塑,也不是很全,平时喜欢的一些建筑和作品也没有特地再去看。这次的tour好像并不是很完整,不过散步快两个小时,走累了也就回家了。
终于收到了七月底预定的美国邮政出的这套Ruth Asawa纪念邮票。啊,还有Michelle做的展览义卖我买的海报也到了,信封竟然贴了四五美金的邮票,我舍不得扔。

要离开了,其实心情很复杂。跟高中毕业离开的城市不同,对于波士顿,总是隐隐的感觉还会有再见的机会。高中时候过得挺压抑跟不自由,五年前是很快乐和充满希望地离开,再也没回去过。但是波士顿不同,这里成了我目前除了家以外居住过时间最长的城市。我花了五年的时间跟它变得熟络起来。我常常觉得它不够好,但在这里生活的时候,也努力地去发现、找到它让我舒服和感到幸福的地方。比如说,大学附近的水库,查尔斯河沿岸的公园,一些红砖建筑的历史街区,还有步行很舒服的城镇广场。
现在感觉到的情绪,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于熟悉的告别,还有未来的不确定。紧密地打包收拾过程中,把自己的物的痕迹装起来,带走,或是放在街边。可能是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活动中,自己的情绪更容易在身体疲惫的体会下跑出来。可是到底怎么样才算跟一个城市好好道别了,我自己还想不出来。只是希望在最后不会是兵荒马乱地走掉(现在的进度看来还不错!),如果可以,还是想从容一些。
对于美国,也说不好什么时候会再踏入了。按照自己的经济水平,大概是会被舍去的一个目的地,加上疫情的大环境,再来会很难。总之,这个我度过了目前人生1/3时光的地方让我摸爬滚打,过得还不赖。这样就不错了,希望接下来的新城市也能待我不薄吧!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09:18:59
-
多喝热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0 21:57:42
-
睿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9 20:07:03
-
远山那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9 04:30:42
-
哔哔吧哔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6:34:45
-
史蒂夫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13:58:40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7 08:22:09
-
As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6 16:17:20
-
月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6 13:54:39
-
雾岛董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8:19:50
-
涂山恋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7:03:10
-
kerenf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3:58:28
-
旺de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3:08:43
-
Ti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07:52:02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03:34:03
-
吐鲁番女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0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