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踏雪拾柴(一)—— 丟了的犀牛
这是一部画作观后感合集,也可能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坑。

据说丢勒一生没有见过这只犀牛的实体, 这幅作品是画家在基于一幅不知名的印度画家画的印度犀牛素描的基础上完成的。在1515年末,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把这只动物送赠给教宗利奥十世作为礼物,但它在1516年初一次在意大利海岸所发生的海难中死去。自此以后,欧洲再没见过活生生的犀牛的纪录,直至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只犀牛从印度进贡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
尽管画中犀牛的构造并不正确,但丢勒的版画却风靡了整个欧洲,并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被大量拷贝。在十八世纪晚期以前,这幅画依然被认为是表达犀牛的真正模样。
这幅画很有意思,它像是一个古老的百科全书中的插图。像是要写实,却又要基本靠想象来完成绘画工作,画家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职业。
说到一半虚构一半真实的生物,不得不让人想到《山海经》。本来刚接触到《山海经》这本书时,是因为语文课文中鲁迅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里面讲的故事我经常会与《百草堂与三味书屋》搞混,大概可能也是因为故事不对我的胃口吧。《山海经》如果是读原文的书籍,是很难看下去的,一方面是因为古文的描写方式有非常多看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古汉语和远古汉语类似的文笔有时会淳朴的让人忍俊不禁。“又东三百余里;又东三百八十余里;又西五百余里”之类的构建场景的方式,朴实到让人发笑。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山海经》中的后人配图。这些配图中也大多都是类似粗糙的简笔画,简到让我笑得肚子疼。比如说有一条蛇上面定了个秃头的中年男性,竟然是女娲的画像;还有夔之类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念的动物,长得像没有前腿的小羊羔。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可以看得下去的形象,比如说应龙、精卫、九尾这些都跟我印象中的传说长得很像,也看得出来至少是下功夫画下来的形象。


如果已经看完了《山海经》中的奇葩插图,再去看这幅画,真的是好看和真实的不得了。我可以想象出印度画家的素描作品,已经把犀牛原本的神态和体态描绘的淋漓尽致了。因为已经给丢勒空白的脑海中给出了肥胖壮硕的身躯、标志性的犀牛角、完整的头型和四肢的轮廓。按照我现在的这种上帝视角来看《丢勒的犀牛》这幅作品,既朴实无华又画蛇添足。可以看到丢勒发挥想象的部分全部都是多余的,像是带有盔甲一样的躯干、长满鳞片的四肢,还有恐龙一样的蹄子。这些幻想的起源我怀疑还是犀牛角。丢勒在重新描绘原版作品的时候,第一个疑问一定是:“犀牛角这种坚硬的物体是怎么从肉里长出来的?如果真的是从肉中长出来,那也太不和谐了吧!”如果是顺着这个路线往下走,坚硬的物体也应该是更大的坚硬物体的一部分。这个思路会让全身覆盖铠甲的犀牛显得顺理成章。就像是一个石雕人像的手,总不能是木头的吧。
那么腿呢?想到腿这里应该有点脱节了。如果腿也是全部覆盖这铠甲的话,这个动物大概会成类似螃蟹的东西。可是哪儿有这么大的螃蟹啊?好吧,我猜应该是覆盖着鳞片,既坚硬,有不失灵活性。不如直接把蜥蜴的腿和脚放大了去,鳞片也放大,这样不恰好满足一切要求?其他关于细节的处理我猜丢勒自己也有点编不下去了。一会儿在背部加一个独角兽的角,一会儿又在壳子上加了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纹路,一会儿又在盔甲的结合处干脆添点儿毛发,这样至少能看得出来是个长着毛的动物。
就这么猜测下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穿着短裤短袖的犀牛就出现了。
像是我们热爱着的中古汉语时代的浪漫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以下插图来自于陈丝雨《绘本山海经》



© 本文版权归 Chang'an'spoo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Naourfster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7 11:13:32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16:05:04
-
灵魂之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9 21:57:29
-
梦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9:27:45
-
钟爱海蒂拉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8: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