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鉴定丨鉴宝知识库之珐琅彩
清代陶瓷的发展,最主要的一个特色就是釉上彩瓷的创烧和发展。其中,珐琅彩的创烧标志着釉上彩瓷工艺的最高水准,再加上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对珐琅彩的不断追捧,使得这一繁复又神秘的彩瓷品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我们釉上彩瓷艺术的珍宝——珐琅彩。

元朝时期,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由波斯传入中国并在明代开始大量烧制,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后世称这种工艺为“景泰蓝”。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由于对陶瓷和景泰蓝工艺的热爱,也开始研究如何把铜胎掐丝珐琅的颜料和技艺运用到瓷器上,最终创烧出珐琅彩瓷。

珐琅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到雍正、乾隆时期,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内涵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乾隆以后,由于国力逐渐衰退以及珐琅彩工艺的复杂性,珐琅彩开始断烧,这项宫廷秘技也随之失传。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且成本高,产量低,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皇宫内廷之中,仅供皇室欣赏把玩。

珐琅彩瓷胎质制作十分讲究,器型规整,胎壁极薄,胎上施釉非常细,釉色纯白,达到了“白璧无瑕”的境界。
珐琅彩瓷釉表光滑均匀,无“橘皮纹”、浪荡釉、棕眼等现象,胎釉结合紧密,瓷质细润;彩料颜色明艳凝重,画工精细。

康熙珐琅彩色地以蓝、黄、紫红和松石绿色较多,其上描绘多种花卉纹,均描摹铜胎画珐琅的色彩、纹样、款式,艺术造型多盘、碗、杯、瓶、盒、壶等小件器物。
雍正时期珐琅彩装饰题材丰富,有花卉、人物、山水等,画面多书诗题字,引首、句末皆配以朱文、白文的抹红、胭脂水印章,印面字体与画面、题诗布局搭配颇为讲究。
至乾隆时,珐琅彩仍延续雍正时制作工艺。因制作水平提高,所以制成器物更为精美,代表了当时最高工艺水准和艺术水平,所用画工都是皇宫顶尖的专业画师,制作程序和用料也是其他品种无法比拟的。

珐琅彩的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彩料均为进口,而且其设计、修改、烧制皆由皇帝钦定,烧制完成后需送皇帝御览,然后登记造册,定名入账有翔实记录。除此之外,皇帝还会亲自提出具体要求以配制器物的木匣,以便妥善收储。

好了,今天的珐琅彩鉴宝知识库就先说到这里啦!大家如果对珐琅彩感兴趣或者有疑问,可以从《中国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寻找答案,相信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