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到底还香不香?

大家好 我是小航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
关于海归价值、名校光环的那些事
根据“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研报告有47%的学生认为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 29.7%认为海归“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 27.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到政府部门工作”。 除此之外,海归的工作满意度偏低,占46.4%。选择满意的占36.4%,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2%。
海归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吗?
作为普舫管理咨询合伙人,有着丰富高管招聘经验的嘉宾魏然女士
提出了选择行业要慎重的观点:
人才市场也是基于供需关系的,过去十年有太多海归回国后涌入金融领域,导致一级市场和头部基金人才过度饱和,供大于求人才价值自然降低了。 人才也是需要分流的,十年后的今天,金融行业和外企未必会是海归人才最优的选择,海归应该把选择放宽眼光放长。” 相比起20年前的海归精英,如今的环境下,本土公司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给了人才更好的展示平台。
海归不是不值钱了,只要选对合适的赛道并伴随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当前环境下优秀的海归人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刘维问魏然:

名校的光环能支撑一个学生多久呢?
魏然女士对此进行了客观的回答:
看简历的时候多看5秒:仅此而已,这个名校的人怎么混成这样? 进入职场是个综合打分, 学历+经历,2个parameter产生综合分数, 学历是个入场券,学历是预赛,履历是马拉松式的决赛,所以30年的职场生涯中,前15年就是打基础的,决定了后15年你是begging for jobs, 还是deserve a jobs, 你选工作还是工作选你吧。 对国内来说,本科决定一切,你不是211/985,后面再加上一个清北或者中欧,对你本身简历没有太大助益, 但对于你的教育素质的提升肯定是有帮助的,学无止境嘛 你越装,你的名校光环越不发光,学学各位东北老铁,更接地气一些。例如:工作10年了,每次讲话的时候,都是清华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我在牛津的时候怎么怎么样 底层学习能力,主动学些和被动学习,你选择你喜欢的行业,就增加了很多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增加了你在职场披荆斩棘的勇气,这直接决定了你的consistence。 名校总归都是筛选出来的,至少基础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是经过验证的,且竞争意识也是经过验证的,这点毋庸置疑。 在名校的见识和自信是得以培养的,这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信息流特别大,但也正是因为这点,可能造成越是选择多越容易选错。
所以说,名校的确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一个人的基础素质,但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对教育背景重要程度的衡量是由岗位性质决定的。魏然女士认为企业会更看重工作经历的含金量,时间轴越长,工作经历的重要性越突出。
起点不能决定终点,实际工作中不一定非要有名校光环才能被企业看重,能扎根某一细分领域,深耕成为专家,从而得到长期价值认可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说
你觉得呢?
我是小航,帮助你规划职业方向,欢迎大家点赞留言收藏转发,更多信息:微信:rongan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