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试卷
整理一下电脑里的文件,舍不得删掉这一份,上个期末最折腾我的一份作业,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平时看书少,不用功,答起来分外累人,很感谢一位学长为我做把关的功夫,反复看了我的答案后让我重写了四五遍,几乎有点怀疑人生,自此意识到自己对于古代文学只是叶公好龙,此记。
一, 简答题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蓬莱阁丛书”,收入闻一多《唐诗杂论》,该书前附有傅璇琮先生导言一篇,傅先生指出随着学术的发展,闻一多的研究显现出一些不足,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傅先生指出了此书有哪些不足。
答:闻一多先生对传统的激烈批判在现在看来有时会显得偏颇,初唐诗不一定就是所谓的类书的堆砌与宫体的延续,将《春江花月夜》等诗直接划为宫体诗有些太绝对,并以“宫体诗的自赎”来论述前者意义过程中有些偏颇,对于“四杰”在初唐诗歌史上的出现为一个整体还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可再讨论,对孟浩然“为隐居而隐居”而全无思想矛盾的论述可再商榷,卢仝与刘叉是否为插科打诨式的人物可再斟酌,对贾岛诗阴暗灰色外的其他面向有所忽视,将初唐诗的消极面看得多了些,对初唐诗为盛唐诗的发展准备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条件估计不够充分,对唐太宗作用的评价过低,单以欣赏趣味的高低认为唐太宗鉴别诗歌的眼力大大低于隋炀帝,对贾岛和孟郊的评价或许还有些不够全面的地方。
2、程千帆先生等所著《被开拓的诗世界》收录了一篇《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请总结一下,为什么说“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
答: 因为诗人的主体性不同,他们把眼中所见的相同景象升华为虚构的艺术境界时,便不在同一个高度了。
思想上,通篇教乘语义会陷于“玄言诗”,故储诗用“彼教语”最多,无关家国,成就也最低;岑与储用教乘中语义写景为衬佛教教义精微与法力之大,缺乏直面危机四伏的现实社会之勇气,却希望皈依佛门来逃避现实;高适过于用世,登塔不忘为朝廷效劳,但他只顾个人前途,少有对时事的体察;穷愁潦倒的杜甫并未把目光限于个人生活,而与整个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胸襟见识过人,清醒地观察社会,为帝国危亡而忧,为百姓遭殃而悲,愤于朝政昏乱,充满人道与现实主义精神,在思想上超绝。
写景上,储诗毫无气概,从全诗看高诗笔力较弱,多抽象平庸之句,岑诗描写精细生动,多有气势飞动句,杜诗塑造了惊人奇险的高塔形象,与星汉齐。岑诗意象高低之间颇不统一,但杜诗意境和谐高远,想象更奇特,结构更完整,诗人才力也更雄鸷;
整体上,岑诗以无限时空暗示佛法广大,景思结合紧密,但杜诗融胸中忧愁之情与眼中苍茫之景于一体,为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与登塔事景密不可分。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提出了他的“六不选”,请根据他的“六不选”,各选1首宋诗(共6首),将这些作品的作者和诗题写下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押韵的文件不选——李复的《兵馈行》,其为记录北宋抽民丁运军粮的文件而少有诗歌的审美价值。
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黄庭坚的《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用典生涩过滥,王若虚批评为“俗子谜”。
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陈渊的《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 其八》,全诗只是对陶潜诗作的模仿,空洞而陷形式主义。
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钱惟演的《无题三首 其一》,每一句基本都改自李商隐诗集,比如“荀令薰炉冷自香”改自“荀令香炉可待熏”等等。
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林逋的《山园小梅》,虽有“疏影”之尽显梅花体态的佳句,但其他部分空想过多,以无端议论结尾,无法实现整体的艺术美。
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杨亿的《馆中新蝉》,以其为代表的西昆体在宋初非常兴盛,乱用清词丽句堆砌,但少实质内涵,如今看来流弊甚多。
4、王安石的《半山春晚即事》在格律上存在许多陷阱,请你根据所学格律知识,一一指出陷阱所在。
答:(屋、息是入声,过是平声)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是一朵“大奇葩”,为平起首句不入韵式,首句平起仄收的“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仄平仄”,是特殊句式,“翳翳陂路静”为大拗,需要隔句救,即“大拗大救”,所以隔句“园”处需要用平声救上一句“路”字,即“交交园屋深”必须是“平平平仄平”才能救得回来,“床敷每小息”是三仄尾, “平平仄仄仄”不是正格但可以接受,尾联“经过遗好音”第三字用仄,出句小拗可不救。
5、韩愈的《画记》在文章句法上颇有奇特之处,请你简要阐述此文哪些地方比较奇特,韩愈文集中是否还存在类似文章?
答:前三分之二篇幅记述画中东西,很像是“甲乙帐”,多用长句物词堆叠,只是分类记述画中的东西,并记下它们的数量,一点主观性的感受都没有,并且无视绘画的布局与构成,按照事物的种类归纳记述,和一般的描述绘画的作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却又不同于甲乙帐,它有意识地变换句法,营造参差错落的美感,对人、物的各自形态有作交代,前三分之二部分枯燥地记录物事,后三分之一转而写感人填膺之世情,这是韩愈有意探索的文学形式。
存在的,在长句罗列的特点上近似的有《送高闲上人序》中“往时张旭善草书”,全段只一个主语,后跟长达七八十字的谓语、宾语来描状人物情绪;又如《毛颖传》中“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之书”,一句话列出了十五件人、事、物;在物情分列的布局上,《柳子厚墓志铭》就很类似,前半的序中不带情感地平淡记述人的经历,后半的铭中哀悼伤逝之情喷涌而出。
二,论述题
请根据所学唐宋文学史知识,每组各选一个句子,合具体作品论述分析其文学史意涵:
第一组:
1、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2、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3、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答:选第二句。
这句话是元稹对杜甫的评价,接近于集大成的意思,但主要体现在承前方面,即杜甫全面地总结继承的前人的思想遗产——
一.上述祖德,坚信儒家的政治思想、钻研典籍的学问是杜甫家庭中的第一个传统,杜甫一生所服膺的是儒家仁的思想核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孟子“民贵君轻”的可贵思想在杜诗上的体现是对社会人民的关注与热爱,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传统使得杜诗具有社会作用,引导其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二.诗歌形式上,五七言古今体诗经过了由汉魏、六朝和初盛唐诗人的长期摸索,在形式上基本定型,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风格流派上积累了丰富的遗产,这就为杜甫对古典诗歌进行全面总结提供了基础,正如同元稹在这句话前所说的“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杜甫对他们都有整体的历史性把握与批判继承,其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就是明证。
三.家庭中的文学传统,杜甫有“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的描述,杜诗在句式与章法上有明显摹仿杜审言之处,比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与“雾濯清辉苦,风飘月影寒”等句;另一方面,在沈、宋和初唐四杰的笔下,五言律诗的形式基本上成熟了,但还没有出现联章的律诗,杜审言对五言联章律诗与五言排律的贡献影响了杜甫在其上的成就。
四.在题材的表现上,杜甫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谢灵运的山水景物、建安七子的动荡社会、曹植阮籍的内心律动都有继承,并将其统一到自己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最深沉的内心独白,却偏偏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惨状。
五.在诗歌艺术的风格上,杜甫对气势慷慨的建安诗歌,沉郁见长的阮诗,平淡自然的陶诗,富丽精工的谢诗,齐梁以降由古变律的诗歌形式等兼收并蓄,熔铸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杜诗格律严整而气势磅礴,字句烹炼而意境浑然,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杜甫律诗在工整的形式中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篇律严谨中见出千变万化,如在《秋兴》八首中,如骚体般“夔府-长安”往复循环层层展开,音调萦回,情景交融,如同大型乐章般构成抒情的复调。八章中的每一章都以它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 本的思想感情,而每一章在八章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错综丰富,抑扬顿挫,开阖万千。
六.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七言律诗滥觞于梁陈,成熟于初唐,在初唐七律声律对偶日益精严,但反映的内容却变化很少,杜诗使得七言律诗在艺术形式上臻于成熟,创作了《登高》这样的“古今第一律”,七律在杜甫手中表现了广阔的社会人生与政治现实的面貌,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开始成为重要样式,用诗歌发议论的手法也得到了成功的尝试。
七.在忧国忧民的精神上,杜甫承接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但将深沉的忧患感用文学样式表达出来却绍自屈原、贾谊的传统,杜甫继承了《楚辞》中那种深沉的忧世精神,贾谊那颗居安思危的忧世之心,从而将这种忧患感熔铸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是才会产生“登兹翻百忧”、“独立万端忧”之类的诗句,这是和屈贾“悲士不遇”、“忧生之嗟”的古老主题一脉相承的,在这背后是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与精神关切,这也让他陷入了“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深重孤独感,这也是杜诗感染人心的力量所在。
第二组:
1、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2、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3、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
答:选第二句。
这是陈师道在《后山诗话》(或说为托名之作)中对子瞻词的评价,“要非本色”表达了其态度的否定,“教坊雷大使之舞”的譬喻包括了对男性舞蹈相对应的男性色彩音乐的否定,在苏轼的时代,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曾经独领风骚,对词体的基本定位也在女性与女声特色方面,苏轼词确实显得另类。就子瞻而论,“以诗为词”的评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在音律上,时人谓东坡词音律多不谐,苏轼词的音律与演唱风格与当时的词坛主流“柳七郎风味”相比确实呈现出另类的特色,但这种改造应该是苏轼有意为之的,从《与鲜于子骏书》中可以看出苏轼追求的是一种萧然的远古风味,即回归于壮观的男声合唱,是对“今人独重女音”的反叛。
二.在风格上则表现为苏轼,反对流行的婉约词风,而寓之以“诗人句法”,融入了历史感与人生思考,追求有力度的情感与豪放旷达的另类词风,这从理念上扩充了词体功能,恢复了礼义雅趣,在风格上与诗趋同,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三.在内容上,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窄藩篱,重新回到诗歌取境的阔大范围,开拓了新的词境与题材,从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是诗词“同题共作”,比如词作《蝶恋花·送郑彦能还都下》与诗作《送郑卢唐》等。
四.在文人词的雅化过程中,苏轼“以文为诗”从词的思想上着手,将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与思考入词,使词取得与诗歌一样的功能,并进入雅文学的范畴,苏轼在创作内容上对词体雅化,将绮罗香泽的脂粉洗去而以清新优雅的笔调创造出高雅脱俗的词境,形成雅词,比如《洞仙歌》中一改寻常宫词艳色庸滥的格调,开篇三句便塑造了一个幽洁冷艳、脱俗美丽的女性。
五.在抒情上在男女情愫的表现之外,加入了兄弟师友、同道夫妻的主题,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兄弟之情,《西江月·梅花》悼念红颜知己王朝云,多有清丽飘逸,雄放阔大的特征,也有对人生感遇的忧患之思,比如乌台诗案后《醉蓬莱》中“笑劳生一梦”、《满庭芳》中“三十三年,今谁存者”,老骥伏枥,壮志满酬的豪迈,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皆是本着诗言志的创作精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