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阅读:面对现实的勇气之源
在昨日收到的卫报订阅邮件中,有一篇以在线教育对儿童大脑产生影响为主题,引申出对儿童和成人文本阅读重要性的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近日恰逢在思考阅读的价值意义和形式对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篇以媒介理论导向的观点对自己来说便是颇具启发性的。所以读完文章后写下关于作者观点的一些个人思考和启发之处,希望能帮助自己抑或是其他人进一步理解阅读之于生活的意义吧!
(原文地址:Screen-based online learning will change kids' brains. Are we ready for that? By Maryanne Wolf)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对电子媒介批判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今天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复归回古登堡时期,完全脱开互联网技术,用纸质阅读替代一切,解决现代人阅读注意力缺失的一大困境便是你既无法完全回到过去,而当下的新技术依然面临窘境。如何调和这两者的媒介特性成为了现代每一位读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换句话说,利用电子阅读拓展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和信息接收效率,同时还能适应在成体系、线性化的书籍阅读中体会不同的观点是当代读者所要培养的一大能力。
在这之上,我认为还不仅仅是如文章作者所说的,如何合理利用和适应媒介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无论任何媒介,对于需要专注性的文本阅读是所有人类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正如文中作者所说,传统的文本阅读能力不仅仅是需要人投注注意力去吸收连贯一致的语汇信息,更是对文本内容的共情、对其中的描述要投入间断性的个人思考、个人体悟以产生阅读时的个体对文本的感觉(Feeling),同时,我们还能深度沉浸在文本叙事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视角,这一切构成了阅读,阅读并不是对文本机械性的理性思考和总结概括,更是全身心的一种完全浸入感悟。
其次,人们容易被假新闻和宏大叙事所引导和当代民粹主义的兴起,我想从阅读的缺失问题中可以管中窥豹,其可见一斑的是现代人在跳跃式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形成链路完整、视角完备的阅读经历,从而很难在共情和理性的基础上去反思许多社会问题,而言辞激烈、耸动的当代魔幻叙事和假新闻就变得容易获取关注。现代人对于自我和世界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导致「阅读者」很少形成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意识,在这里,也可以说是每一位读者自己的「议程设置」的缺失,其导致个体很难主动自觉地去获取信息,从而每一个人的问题都不同程度转化为所谓的「公共问题」,从而「公共问题」进一步被包裹在各大媒体的议程设置当中,以不同的宏大叙事加工表达。
每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生活经历落到个体身上都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与感受,如此,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关于生活、关于世界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来有方向、有视角性地获取每一天我们所要关注的话题和所要阅读的文本,我认为这才是人们应该建立起来的阅读文本的内在驱动力。
假新闻、耸动消息、魔幻的宏大叙事自古有之,并不是当代互联网环境独有的产物,历史上纸媒盛行时期的「黄色新闻」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感到麻木,或单纯想要逃避,没有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形成重要的问题意识和世界视角,那我认为,其自然会很容易随波逐流,沉浸在假新闻与阴谋论的表层世界。从这里看,培养阅读能力反倒并不是如此重要的问题。

在此我也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真诚而勇敢地感受真实的生活,书籍和阅读总能够带给生活以更多的信念和勇气,而作者也在最后鼓励我们:
“Books are the places where we can suspend reality and instead explore our imagination’s more tolerable, more beautiful promise of possibility. We can do this.”
© 本文版权归 Whitney Wo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