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韵三色——琉璃篇
大家好,这里是藏韵三色,一家专注于民族时光的文玩店铺。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玩物藏在一句诗句当中:深殿未尝知暑气,水精帘拂砌琉璃。
没错,今天三色就来为大家讲一讲琉璃的故事。

琉璃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仅仅只是用于制作装饰品项链、剑画、屏风等物件,属于王公贵族的玩物,当时还被称作是“五色石”,但又是什么让琉璃的大名名满天下了呢?这就要从商朝的一段传说说起了:
“ 有一个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于是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第二天,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由于商队的人们长年在外,于是称这种宝贝为“流离”,后来又演变为琉璃。”
三色不确定这个传说的真伪,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中华民族的琉璃一定是火里来,火里去,原材料就是质地较为纯净的沙子。也正是因为我们民族先辈的一次巧合,我们才能在现在够见到如此美轮美奂的琉璃。

时间回到现在,如今的琉璃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都分不清楚,甚至有许多人都管它叫做玻璃。当三色拿着一串念珠,别人问起这是什么配饰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了回答总会说一句:“不就是玻璃吗?来看看我的!”
三色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传承了上千年的琉璃在他们眼里就是要比其他种类配饰的地位要低一节,既然如此,那我就来说说我们古法琉璃究竟是何物?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现代已基本失传,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时候的琉璃可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随随便便就能接触到的物件,这些亮闪闪晶莹剔透的“五色石”绝对是属于皇家珍藏,能被放到官员手里的都是我们如今看不上的配色,真正的琉璃奇珍还是在皇家的宝库里封存,在皇帝的手里玩赏,在王公大臣的佛堂被人顶礼膜拜。就单凭这一条难道谁还能轻视古法琉璃?

说回到工艺,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除了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还要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且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银制品,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琉璃,它的价值比起天然的水晶更要昂贵。
更不要说,每道工艺均有各自不定的变化因素,且在工艺过程中需经反复实验,作品色彩无一雷同,制作难度极高。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大型复杂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烧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为可贵可珍。

那么真正的古法琉璃应当怎样鉴别呢?三色整合了网络上的流传以及自身的经验整理了几条辨别的方法:
1、有气泡。(现代的工艺珠里面是不会有气泡的,气泡是琉璃的呼吸,让琉璃更具想象空间,更具灵气)
2、珠子尺寸大小稍有不匀。(琉璃一物一模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有所差异,甚至时间流逝中的磕碰风化都会对尺寸有所影响)
3、孔道大小会有不均匀,个别有毛刺不齐现象(这是老手工的特征 )。
4、手感重。(琉璃在制作中需要加入多种材料)
5、硬度高、越戴越亮,看上去很原始,酷似玉石的内部纹理变化。(古法琉璃的显著特征)
6、敲两件琉璃互相轻敲,有金玉之音,声音越脆品质越好。(声音清脆与否与密度有关)
古法老琉璃有重量、密度高,内部的纹理是浑溶的,而不是印在外面的,略近于玉、水晶的质地,会摔碎,琉璃内部有小气泡,圈不圆。
琉璃的材质对光的折射率高,所以能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在光线的配合下,更能将其艺术特质充分表达,特别是不同角度厚薄及色彩的光的折射,能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欣赏到色彩的自然流动,感受意境之美。
接下来我们说说琉璃的种类吧,通过三色家店铺的整理,我们一共搜集到六种古法老琉璃:
绞胎琉璃,点彩琉璃,凤眼琉璃,纯色琉璃,蜻蜓眼琉璃,青蛙皮琉璃。
三色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考虑是否应当将雪巴珠纳入琉璃的范畴,在仔细思考过后准备将雪巴珠单独列出一篇,来讲讲它的故事,下图为六种琉璃的示例图:

这就是三色关于琉璃的故事,让我们再用一句诗词来做结尾吧:“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我们是藏韵三色,一家专注于民族时光的文玩店铺。如果喜欢我们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wo666js666 联系我们。
-
豆友Pplx1j0xLk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5: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