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比古人智慧多啦』的反驳
我们现代人,上天入地,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宇宙乃真空,我们甚至还能登上月球俯瞰我们的家园,我们获取了超越前人的经验知识,我们一定比古人更加有智慧吗?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怎么看?
张志伟:毫无疑问,现代人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比前人“进步”得多,随便一所医学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即使是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也难以望其项背,一个中学生所具备的数学知识亦可以超过几百年以前的大数学家,但是哲学就不同了。哲学史上几乎每一部哲学著作都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理解它们,不要说一般的人,不要说我们,即便是现当代的哲学大师也不敢说他们在思维水平上比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更高明。
就知识而言,我们用不着理会它们,只需掌握这个正确答案就行了。然而,如果有一个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些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换言之,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价值。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由于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这有点儿像文学的历史,例如“唐诗”和“宋词”:唐代是律诗的典范,后人写诗决超不过李杜;宋代是词的绝顶,后人很难觅得苏辛佳句。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文学家们是将某一种艺术典型推向了顶峰,而哲学家们则是将一条思想之路走到了“绝境”。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西方哲学十五讲》)
老子: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施特劳斯:即便弥赛亚主义确实意味着主要关注未来,或曰朝向未来生活,那么这也不会对如下信念产生任何影响:过去高于现在。从时间方面讲,现在比过去更接近最终的救赎;这一事实当然不意味着,从虔敬或智慧方面讲,现在高于过去,尤其高于古典的过去。(《西方民主与文明危机:施特劳斯读本》刘小枫选编)
约翰·罗尔斯:第三条原则可以称之为"解释学的谦卑原则"罗尔斯假定"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些思想家总是要比我聪明得多.如果他们不比我聪明的话,我为什么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我的时间和同学们的时间呢?如果我在他们的论辩中发现了某个错误,我便假定,他们(哲学家们)也发现了它,并且必定对它做了处理" ( (第14页) 。因此,罗尔斯基本上认为,他所研究这些哲学家的学说中虽然可能会存在着小的错误和纰漏(它们没什么要紧,而且能够得到补救),但是,在相当基础的层面他们不会犯自相矛盾的根本性错误.(《政治哲学史讲义》前言)
尼采:全部现代哲学研究都是政治性的、警察式的,被政府、教会、学院、习俗、时尚和人的胆怯限制在学术的外表,停留于对“但愿”的叹息,或者对“曾经”的认识。这样的哲学没有任何正当性,所以,只要具有起码的勇气和责任感,现代人就应当丢弃它,用类似于柏拉图的言语放逐它:柏拉图用这样的言语把悲剧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荀子: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解蔽》)
杨立华:https://www.douban.com/note/738224227/?dt_dapp=1
(ps.若发现其他哲学家也参与讨论此话题,将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