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圣地巡礼
查看话题 >离家出走、在殡仪馆打工,她的文字成为世界的“避难所”
北京国际电影节终于要开幕了,昨天开票又是一场“拼手速大战”。大家抢到票了吗?
对于帝都的影迷朋友们来说,这是一场不能错过的盛会。经历几个月的“无影”时光后,我们的精神世界终于“久旱逢甘霖”。

今天,时间君想和大家聊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01
也许你听说过女诗人余秀华,她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出生于湖北农村的她,由于倒产和缺氧,一出生就患有严重的脑瘫,很难进行清晰的口语表达,连行走也格外吃力。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又不幸的女人,写出了感动无数人的诗句——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她的步伐摇摇晃晃,但笔下仿佛有世界星辰。天生的疾病没能阻止她向往爱与诗歌。
从她身上,我们看见精神生活充盈的万般可能。
身体的缺陷锁不住精神的飞驰,生活的困境也同样不能。
有一个16岁的英国女孩,为逃脱宗教的束缚离家出走。为了维持生计,她在殡仪馆和精神病院打工,拮据的时候只能睡汽车后备箱。
即便如此,女孩也没有放弃充实精神世界的努力。她一边半工半读,考上了牛津大学,一边坚持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
她就是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198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发表,获得惠特布莱德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粉丝遍布世界各地。

她在书里写道:
“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并永远站在我身边。我渴望有人毁灭我并被我毁灭。”
02
这些字句,也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在课桌底下偷看小说的经历。金庸的武侠世界、三毛的异域沙漠、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这些文学故事,让我们暂且逃离枯燥的习题,去到另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

那时我们还相信,“毕业就解放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等着我们。
可是后来,我们越来越少地阅读文学。
豆瓣有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简介里这样写道:
“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
这个小组有近45万组员。

大家自称“书呆子”,在这里分享满墙新书的照片,又诉说着被琐事缠身的苦闷,但心底那股因文学燃起的火,从未熄灭过。
03
其实,除了阅读,文学还存在第二种可能。
当静止的文字转化为耳畔的律动,文学的魅力也丝毫不减损。它不是生活万能的答案,但诚如《三联》前副主编苗炜老师所言:
“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在很少的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
在这里,时间君和三联中读一起,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新专栏:
《苗炜:文学体验30讲》

阅书无数、喜爱英美文学的“苗师傅”将以不同主题为线索,对数十部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与你探讨孤独、生活、记忆、死亡等引人深思的命题,带你共同体验文学,获得思想的愉悦。




你可以根据老师的讲述,筛选感兴趣的书单;可以透过作品里人物的眼睛,感悟到生命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在深夜的收听里,静静享受文学的陪伴。
无论在拥挤的地铁,还是片刻的小憩,我们都能为你将文学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