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年轻人是否自我表达过剩?

最近有人问老愤青陈丹青,当下年轻人是否有自我表达过剩的情况?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所谓的个性、真性情与自我。
丹青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自我,第二个是表达,第三个是过剩。我从当代年轻人的表达当中,没有看到个性,我看到的是共性。很少很少看到有一个年轻人给我有个性的表达。让我一惊,卧槽,这话他这么说这么看。我几乎看不到。语言都趋同,表达方式趋同,词语趋同,这是我第一个要说的。
从个性来看,我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更有个性,真的一点没有。为什么,还是因为你们每个人有个手机,有一个网络,网络和整个媒体在教你们怎么说话。然后你们同一性越来越强。方言正在消失。各地区的差异正在消失。独生孩子和现在的教育正在有效地越来越消灭差异。同一性越来越强。所以最后我看不到自我的过剩,我看到表达的过剩。洋洋万言,不知所云。这是我天天看到的情况。
我看到了表达的过剩,看不到自我。
和丹青老师同时期的诗人某位曾有一首诗,大体段落忘记了,有一句很清晰,说是一万个舌头舔食一个信息。搜不到诗人的名字,是我不太确定到底是朦胧时期的哪位诗人。但是你在搜索引擎中打上关键词,出来的内容简直不堪入目。
搜索引擎正在每天教我们如何自我表达。同样担任起搜索引擎的APP还有许多,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的你,推给你的是永远趋同的内容,你在无意识间和所有人完成了一次集体无意识。
一万个舌头舔食一个信息。我再次查找了一遍,仍然没有找到。我决定认领这句内容,作为我2050年诗集的开头。
丹青老师讲的表达方式趋同,词语趋同,和语言的趋同,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综艺节目,《街舞3》《乐夏2》《新说唱2020》《新声音2020》,所有选手将一个行业的趋同在密集的2个小时录播视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世界上最应该表达个性的人,都在卖力地表达趋同性。更何况按部就班、坐在荧幕前观看的你我观众呢?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彪在一次会议上坦言,现在的学术界让知识分享变得举步维艰。其实何止是学术界,人们的日常中知识分享都变得举步维艰。其他领域也一样,本应该暗自独立的书评界,你翻看到的评论信息要么肤浅、要么趋同。曾经被奉为精神象牙塔的豆瓣,如今已是八卦小组的世界了。明星的粉丝都开始掏钱为明星卜卦看盘,供奉喂养明星,这可比《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加魔幻。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是哈利波特精神世界的原住民。
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当着我的面说十年前混豆瓣的都不是好东西(WTF!!)。喂喂!是不是自我表达过剩了!
另一块,自从“拆书”行业过剩,你可以真切感受到“表达过剩”的实际生理反应,面对着满目的知识点,却没有一句话可以解决你所面临的任何生存问题。知识分享降格为日常的唠唠叨叨,实际作用在于杀时间。信息逐步对称,使得世界更加平整,世界也变得冗余而碎片。就像只被敲得粉碎的地球仪,平铺在一张桌子上。终于在视线可视范围内,我们看尽了世界(通过抖音或者其他媒介),然后在其中寻找趋同性。趋同性也不一定是坏事。
工作也趋向平面化,公司存在的目的是减少交易成本,然后雇员和雇主在已经限定的协作框架内,一致对外进行商业合作。在这个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不足3年的职业市场中,谈企业忠诚度似乎是一个哲学命题。
倒买倒卖的中间商会随着信息趋于完全对称(也是趋同性),无利可图。厂商、厂牌这类拥有自我生产能力的品牌将成为这10年国家内循环的主流。
按照《长尾理论》,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大品牌在今后的意义只在于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并非组织规模。所有个体都只为某一领域的小众市场服务,并可以随时担任某领域中各个环节的角色。每个生产者都分庭抗礼形成产品与产品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间的与门和或门。
个人的分工职能也是如此,在需要你懂得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过程中,个体在不同时期的扮演决策也会在一次次的协作中进行轮转替换。上一个项目你可能是BD,下一个项目你可能就是生产者,而后一个项目你又成了研发人员。
一人一坑的专项时代很快就会过去,单维度的工具人注定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变化。同样教育也会随之而改变,大学不会再分学科,执行文理不分家的通识教育,专业只分行业不分技能。一路到底才能精益分工。就业问题在行业内部消化解决,行业无法解决的,因为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可以迅速以个体单元进入其他行业体系中。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行业折叠。因为信息对称而导致的人工折叠。
有人要问那些能力不足者将怎么办?一方面如果能够进入职场体系,就一定有具备上述行业的相应能力。能力不足者要么会被淘汰出职场,要么会在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分工中担任随时可被替代的螺丝钉。联想一下,我们现在的创业公司是否也是如此的情况?如果企业能永续,这种通识能力与迭代现象也变得再正常不过。
之后的人类资源会以“什么都能做”而欣慰,而对只能成为某个环节工具人的个体直接忽略。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在部分制造业代替个体劳动力了!所以王东岳递弱代偿学说的前提是,我有整合能力,所以我有选择递弱代偿的权利。
最后回到丹青老师对于当下年轻人的自我表达过剩的问题。个人认为趋同性有好处,在于沟通交易成本得极大程度得降低,前提是沟通的认知常识是在正向向前的路径之中。
个性的繁茂和秩序的井然之间永远有一个动态平衡。大系统中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个性,其生长形状就如同病毒。所以是选择“国家不幸诗家幸,还是诗家不幸国家幸”,我觉得有第三条路径。
至于个性的自觉,并不能单纯归因于手机和媒体表达形式的趋同。更主要的是我们对于个性的宽容程度。是宽容个性的趋同,也是宽容个性的不同。
现在不就很宽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