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的斐乐购物
自从疫情以后,自己尽力减少自己的购物需求。
每次的消费如果超过30元,会重复以下步骤
1、查看自己的物品档案,看是否有存货。这里推荐APP收哪儿
2、如果没有,列出这个商品的使用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用频率*时长得出使用系数。
3、根据自己的基础数值,定出这个产品的价格区间。
4、找出这个产品的点评,花半小时阅读完。
5、如果不是有试穿需求,尽量网上购买,因为能退。如果有试穿需求的,官网看一圈,然后找到款式最多门店尝试。
这是一种理智的购物行为,不过鉴于生活不可能分分计较。30元以下的消费我就放弃了。
尤其是奶茶食物这种突然上头的需求,价值很低,但是当先不消费又难受。所以最好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出门。
但是这次消费完全意外。起因是HR特别来办公室找我,说公司的免费工服券到账了啊,这个星期要记得去消费啊。
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候,里面特别提到“不允许穿竞品”。又鉴于我看到公司上上下下都穿公司品牌服装,想着可能完全不穿影响不好。还是去买点吧。
这时候,HR还特别嘱咐一句。XXX店的货最齐全哦,建议你去那里买。
目前看来。我这次消费出于 恐惧+信息严重不对称。
推波助澜的还有另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原来负责品牌同事说她的价值观: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她强烈安利我们公司产品的其中一个系列。他说,他们家人主要都穿公司品牌了,因为五折券真的很优惠。
想当初,我在前东家时候,对于有个妹子穿了这个品牌鞋子非常嗤之以鼻——因为这个设计风格很老爹鞋的品牌鞋子,显得脚很大,鞋底很软,基本不能做正经运动只能走。只能走,我为什么还买这种运动鞋,买个平底鞋不好嘛?
然而,经过一连串的心理攻击,让心理扎下的果子——我们公司的产品真的是还不错嘛,可以试试看。
去了门店,导购又是一番介绍,哎呀,基本上五折券都是要用光的啦的心态让我树立了迟早都要花光为什么不一次性挑选完的心理预期。
是的,最可怕的就是心理预期。
两张800元的员工券,全场通用。本着不熟悉价格体系的我,直接问导购我能买什么。导购笑眯眯的说:鞋子差不多一张券,然后上装差不多400,这样满打满算可以买全套。
好的,我开始挑鞋子了。
其实,鞋子花了我1个小时。因为,对于一个我完全没兴趣的风格,既然要花钱,那不如买点实用的。
“你们有跑鞋推荐吗?”
“有是有。但是我不建议你买跑鞋。我实话说,我们家跑鞋没有XXX家做的好,但是价格差不多。你买了不合算。肯定要买就是买我们最特色的猫爪鞋或者老爹鞋。这个颜色我卖得很好”
完全不在你预料范围内的建议,是最痛苦的过程。你要重新建立认知,重新建立场景,并且要在这个认知里面再去选择自己最合适的一个。
“行吧,那先从这个开始吧"
每一双脚感都很奇怪,作为踩屎感鞋子,其实不适合跳跃的。因此,总是让我有不安全的感觉。
这样奇怪的消费体验进行了很久,想着这也算自己得同事,又有这么远来了总要买点什么的心理压力。最后买了一双2020最新的鞋子,一件皮肤衣和一件T恤。不仅花完了员工券,还花了五折券500元买了一双只能走路的运动鞋。
再加上自己没理解5折券的逻辑,居然买了一个980原价而不是那双更合适780原价的鞋子。
回到家,真实的嘲笑自己。
综上所述
1、如果实体店要买东西,一定要选择你非常熟悉和非常适合的门店。同时导购也是你熟悉的。
2、如果第一次尝试性购买,如果有线上渠道的,最好直接在线上尝试性购买,最好是搭配或者购买运费险。
3、有几个关键因素会很容易造成后悔性购买——恐惧,怕麻烦,别人塑造一个产品很好的感受,自己对产品不理解。 这也是营销人多加利用的营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