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新观念 |面对享乐主义的侵蚀,我们如何鼓励孩子自主自为?
当享乐主义侵蚀了孩子的心灵,我们如何鼓励孩子自主自为?

今天翻阅蕾秋·乔伊斯的小说——《—个人的朝圣》,其中有一段是主人公哈罗德回忆自己带孩子在海边遇险的往事: 戴维六岁的时候,他们一起到班特姆玩,戴维越游越远。莫琳拼命叫着:“戴维!回来!你给我马上回来!”但是她越喊,小家伙的身影就越小。 哈罗德跟着莫琳来到水边,停下来解开鞋带,正要把鞋脱下来,突然冲出一个海上巡逻员,边跑边脱掉身上的T恤衫往后一丢,他这才想起来自己衣服还没脱。 小伙子猛地一冲,一下就到了齐腰深的水里,一头扎进去,穿过起伏的海浪,直到一把抓住戴维,将他环在臂弯里游回岸边。戴维的肋骨都鼓了出来,一排排像手指一样,嘴唇都紫了。 “他算幸运了,”巡逻员对莫琳而非哈罗德说道,“刚才外面的水流很急。”他脚上的白色帆布鞋湿淋淋的,在阳光下闪着光。 多年以后,他问戴维:“在海滩那天为什么不停下来?你没听到我们在叫你吗?” 戴维那时候肯定还只有十几岁,他淡定地看着父亲,用他那美丽的、一半孩子气一半大人的棕色眼睛,耸耸肩说道:“我也不知道。反正已经出大麻烦了,就这么待着好像比回来还容易一点。” “就这么待着好像比回来还容易一点。” 这句话,让我浮想联翩。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死的事情,当然不会天天发生,但是,类似的隐匿的“随波逐流”,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当孩子被各种轻易就可以获得的物质享受包围的时候;当美味的食物、不能自拔的游戏、傻笑的综艺节目,如鸦片一般的手机视频,侵蚀了孩子的心智,裹挟着孩子的意志一天天涣散的时候,不就像那个被海浪卷跑了的孩子一样,濒临死亡,却沉浸于“随波逐流”的舒适感。


人世间有一种舒服叫做“沉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世间确实有一种舒服叫做“沉沦”,放弃责任和担当,放弃焦虑,放弃选择,放弃自由,像一块朝下坠的石头,拖拽着人陷入彻底的日常的无意义状态中,沉迷于短暂的虚幻的舒适感中。 但是,人不可能像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那样“是”一个人,因为石头终究是一块石头,即使坠落,它不会失去自己石头的属性。 而人则不同,如果放弃创造,放弃向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去实现自己,就会“沉沦”为一具肉体,一个实物,回到无生命物一般凝固的死寂中,失去人之为人的属性。 在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中,“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的。”沉沦于无意义的日常的状态被称为“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而自己创造自己并为自己的生存负责的状态被称为“本真的存在状态”。 如果孩子把享受作为生命的意义,那他就陷入了“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不要说成才了,成人都困难。



面对崇尚享乐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非本真的存在状态”确实很诱人,谁不知道“躺着比坐着舒服”;在商品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即便有人呐喊:“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又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住诱惑呢。 如果孩子沉浸于享乐主义,家长能做点什么呢? 我觉得享乐是人之所欲,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从小清心寡欲,而是要让孩子不在物欲中“沉沦”,要引导孩子认知自我,树立自我意识,在童年的成长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本真存在状态”的愉悦感。 在这方面,美育对孩子心智成长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在树立自我意识,积累自我知识方面,美育掌握着“优先的通道”。 什么是“优先的通道”呢?就是最能激发感受力的、最容易进入自我经验积累状态的、在显现自我意志方面最有力的选项。 我们知道,在孩子早期的学习经验中,他们是用感觉材料去解释知觉现象的,需要在自己与周围世界的感觉关系中建立自我意识。 所以,一定是要渗透到孩子的生命经验中的、从本能和天性的角度出发的、能够彻底激活孩子的感觉官能的活动,才能够起到潜移气质、晕染生命的底色的作用。 在孩子童年的成长经历中,以感受美、发现美、认知美为目的的美育活动最适合用来打开这样的情境。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唯有朝向事情本身的,忘情地沉浸其中的美育活动,才能给孩子留下最深刻的关于自我知识的经验。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美育? 揭示自我本真状态的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不是背好了知识给孩子讲出来就行,也不是教几招绘画的技巧就可以完事大吉。 而是需要以活动为本位,主动地设计情境、创造情境,带孩子进入情境,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交流传递美感体验。 美不是知识,审美不是技能,只有渗透到孩子的生命经验中的,彻底激活孩子的感觉官能的活动,才能够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可以回忆和复用的经验。 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活动就是一切。” 对于教师来说,美育的过程也要从“成人本位”切换到“幼本位”(鲁迅提出的概念)在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以孩子为中心,以情感为动力,以活动为本位,建立与孩子相互沟通的纽带,在情境化美育课堂中与孩子建立即时的对话关系。 对于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大家都期待着孩子不断追求、不断成长,向着未来的更有前途的可能性不断发展。 关注美育,关注孩子的自我知识 为了让孩子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积累更多处于“本真存在状态”的经验,请放下急功近利的学知识的心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那些学来的知识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自为”的“主动者意识”。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关照一下孩子自我知识的积累。 在孩子的童年,我们能想象到的,最有效的自我知识积累出现在美育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共同沉浸于当下的美育情境,在愉悦的美感体验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关于自我的本真存在状态的生命经验。 致:有志于从事美育教学的小伙伴 当代,美育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儿童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家庭的重视。 但是,美育不是美术教育,大家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获得的经验并不能直接迁移到美育教学中来,这导致大家虽然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层面却迟迟不能展开,甚至有“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面对这样的情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儿童美育的研究与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