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就业焦虑——评清北硕博去余杭街道办
思考问题有两个基本取向,一面是从合理性的角度,你关注的这个事件,何以能成为现实?另一面是从批判性的角度,你既然认为这个事件让你觉得不舒服,你不舒服的原因是什么?前者是黑格尔所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社会事件存在的合理性,用逻辑能力分析社会现实;后者是黑格尔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理性指出现实存在的问题,且符合思维和现实的必要性,那就会在未来成为某种现实。合理性和批判性两个维度都需要人的自由独立思考能力。
清北硕博去余杭街道办,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给的钱多,这个引进最高可年入50万,普通情况30万加以上也是有的,这是板上钉钉的硬通货。大家也注意到这是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资金扶持就不必说了。第二,晋升前景好,清北的牌子进入街道办又有相应的正科等职位待遇,未来不可估量,且在时下的语境中,进入制度内,就意味着一种身份优势。第三,城市环境好宜居,江浙地区历来都是人们旅游圣地,各种沿江小镇和国内最先进的城市基础配套。有以上三点完全可以判断清北硕博的选择是至少对他们个人来说是划算的。
当然,这个合理只这一点无法说明,还需要引入一个高校就业的横向坐标对比。观察近几年的清北就业去向,除了国内外升造、顶尖高科技公司,多数会进党政机关、国企央企、事业单位,进入的方式可以是选调、人才引进、统一考试。去余杭区街道办和去北上广深的街道办,都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一般人可能觉得清北毕业的就应该直接是副县长副区长级别高高在上了,而街道办是基层。这往往被几年前几个清北挂职的毕业生刻板印象了,清北硕博中也有很多不是十分突出的人,去很多不是十分突出的工作岗位,说点漂亮话,也有要扎根基层的人。从更普遍角度来说,没有人天生就能是领导,都需要从基层做起,只是升迁的机遇和速度不同。
另外一种普遍质疑是清北的地理学生物学博士去街道办,就是人才浪费。事实上,如果说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就是人才浪费的话,每天都有几亿人被浪费。但如果说教育培养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而非专业能力,那就太高调了。问题在于,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教育与市场脱靶,这是一个多年以来的症结,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个案的。地理学生物学博士的岗位供给不够,或者本身就无兴趣而读个博士,或者读完了觉得想投身社会,这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合理的。认为博士培养是依赖社会资源,然后按照专业尺度回报,这是非常愚蠢的“孝道”逻辑。忽视现实情境的道德高义是虚伪的,你可以责备这些余杭区工作人员,身为清北毕业生没有好好履行公职,但不能要求他人按照你的意愿选择工作。清北毕业养猪也可以改变社会,关键在于你的行为目的,而非行为本身。
当我们理解了这种合理选择,并对几个重要质疑进行简单回应后,要思考什么让我关注这一热点,它又为什么会热起来。当我们每天拿起手机刷各类资讯的时候,要注意那些引发热议的话题,只有符合了多数人的普遍心理,才可能被大众关注。人们关注那些极端的案列,只是为了表达最普遍的情绪。清北硕博去街道办,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事情,因为多数人就是本科大专学历,或者差很多的硕士,他们关注这个案例时想到的首先是“哇,这么好的学历才去如此低的岗位”,其心理暗示是,“你们这些精英快别和我抢饭碗了,我已经很难了”。人们直观的是那些显明的信息,因为谈论这些是具有优越感和幽默感的。我可以在茶余饭后嘲笑几句清北硕博,顺便抒发一下自身遭遇,就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和就业压力找到客观理由了。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那些没关系没背景的人,如果能够进入公务员教师医生这样的行业,已经是阶层跃迁的天花板了。因为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好,很多中小企业自身难保,体制内每个月定期发放的工资就是一种最大的诱惑。尽管普通人进入体制内,由于缺乏社会资源,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很大,即便如此也是目前来说最好的选择。那些嗷嗷待哺准备进入编制内的青年人,当然要极力捍卫仅剩的蛋糕。当多数人看到清北硕博去基层,更多是实实在在的焦虑。人们不会在意余杭和基层和你所在中西部基层的差异,从直观来讲,给你的感觉就是名校毕业来和我抢饭碗了。
当代青年人的就业焦虑是实在的,充斥着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每天都会有关于学历贬值硕博满地走的新闻报道出来,做题无法改变找不到工作的尴尬,985的学生们自称是废才,全民都在“网抑云”。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工作如此难找了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不景气,消化普通人就业的应该是中小微企业,人们一窝蜂的涌向体制内,从反面证明了市场的恶劣和无法满足青年基本的预期。当青年们一窝蜂的转向体制时,庞大的报考人数和五光十色的学历又使他们感到“鸭梨山大”。即便是很多人进入了体制内,也会面临那些极具社会资源家庭“劣币驱逐良币”的筛选机制。由此,这个极端性新闻,可以成为大家发泄的窗口,释放对生活的无奈。
要注意到那些能够每天在网络上关注这些极端新闻的人,本身是有闲又有钱的人。这些人一半听着温铁军陈平艾跃进等大咖们的激情高昂,痛斥着被资本主导下普通人的摸鱼生活,另一面就是在这些极端案例中体味生活的不容易。为了应对目前普遍的青年就业焦虑。国家层面已经在体制内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是这些岗位更多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是在中西部的基层,三支一扶振兴乡村。多数青年可以在外求学,然后放低身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国家也出台各项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青年们可以用一种多元化就业的眼光,投身于“社畜”的工作状态和“996”的时间管理。总之,国家一直牵挂着青年,青年也爱着这个国家。
底层社畜996,中层焦虑无目标,高层精致求稳定,当代青年大致三个层次的社会心态白描即是如此。焦虑情绪的根源是由于不思考造成的,人们被矛盾心理纠葛着。被外界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评价束缚着。青年人的焦虑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在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前景的迷茫中,一个社会处于一种焦虑中。如何解决那份焦虑,只能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不仅是思个人的处境和远大前途,还要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曾经我们有“知识青年下乡”、下海热、下岗潮,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有无数人的离合悲欢。处于时代中的青年,只会给那些思考的人赋予生命的意义,而迷信与盲从终将让生命汇入江河。
而我们对清北硕博去街道办最为本质的困惑是,为什么这些精英也想我们普通人一样,没有独立思考的意志,只能去服从俗世的必然性规则。因为清北硕博的确需要通过大胆想象改变社会上普遍的焦虑,给出一些未来的曙光,带领民族走向不一样的远方。而去了街道办,意味着繁忙而普通的事务,能够从基层实干兴邦值得称颂,但如果多数人都循规蹈矩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死板一块缺乏思考的表现。而某种程度的踏实是一种“精致”的表达,踏实的人自然有资格精致,那些每天承担风险的人何来安稳可言。
公号:天亮评论
-
北慕城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7 12:17:21
-
浅墨悠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5 13:42:13
-
豆友243973362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4 08:19:30
-
そ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01:21:50
-
两步逃离地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1 14:15:53
-
朝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1 11:15:35
-
长江边的菠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18:16:12
-
孤独星球O_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13:24:07
-
德罗海达的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12:44:05
-
大豪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9:24:08
-
Mr. Clich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9:06:41
-
夏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8:42:41
-
#.c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6:09:44
-
我明天被车撞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1:55:27
-
会飞的旧报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0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