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探索
每当我们谈起书店,我们总会想到贩卖书籍,但是当如今,传统线下书店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传统的书店在近几年受到网络数字时代的冲击,网上冲浪数字电子书的火爆,传统书店遭遇到了困境。
实体书店为什么倒闭
1.选址的关键不能同时满足
通常人流量与租金是成正比的,书店的成功必须在人流量与租金中找到平衡点,而西西弗书店董事长金伟竹说:"如果门店租金占到成本的20%以上,基本就要亏本。“
举个例子

2.电子书VS纸质书
电子书的火爆必定会影响纸质书籍,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这是时代的便利与书的情怀的对抗,可在浮躁的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说情怀能对抗得住变化呢?
3.成本比较
纸质书籍的出卖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通过了解到,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移动物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仍然是一个外人很难了解的行业,一般来说,一本书的价格,主要还是市场同类竞品与作品质量所决定的。出版社的平装不低于2.2元一个印张,出版社又为盈利最大化,努力寻找定价与销售之间的平衡点。电商往往节省了庞大的租金,店铺维修问题。所以一般在实体书店购书都会以书本标价购买,为的是补充进与出的差额,一本实体店的购买金额可以在电商得到两本同款书籍,也就出现了难”出“的现象。
4.商店的展现质量参差不齐‘
每本书都对应一种SKU在各类书店中,单个书架上的SKU就能达到七八百甚至上千,运营强度十分大,需要专业人士管理。同时在细节服务上,需要有搜索设备,亲贴的浏览指向,空气净化,厕所等服务,都决定了书店呈现的品质。

5.配置标准的要求高
在书店分类中往往是以常见的作者,编辑,出版社,分类(按历史,哲学,人物传记,文学类别等),再有设计产品流动线,一本畅销书与深奥的学术书籍,分散到各个书架上,是不利于消费者的心理的。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书店,必备在选书设计上有一定的特点。某次在西西弗连锁店上文创物品的摆放位置让人很尴尬,两道分开的摆设设计,让人不知道从哪开始,并且逛完有一种混乱感。
独立书店追求什么?
在幻想中,书店是有一杯咖啡连带着宽广的绿视野是陪伴书籍的最好去处,在彰显一家书店的特点与气质时,我可以常看到这样的符号:"精神的向度“。在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的角落。先锋书店以”大地上的异乡者“为符号,追求让每位读者在这里感受到被尊重和自由的阅读氛围。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说:“做书店是一门学问和手艺,需要我们用心投入,做书店必须放弃’捷径‘,不要自己不喜欢书,不要想凭借政府的一点补贴就是盲目开店,这样会很痛苦,只有老老实实地把书做好。想做书店的人大都有理想主义色彩,但色彩越浓,越容易被自己的爱好束缚,做书店要在坚持的同时不断创新,激情和理想是要有的,但不能当饭吃,书店是人生的道场,需要不断地练习自己生命的功课。“虽然我也觉得有许老生常谈,但或许就是对书店追求的简单解释。
当遭遇到今年疫情的冲击,由单向书店与三联书店等众多独立书店的联合推出的<书店支持计划>,是在受重大冲击后的一次集体拯救, 面对电子书,kindle的专售的出现,亚马逊的电子书的火爆,传统书店与独立书店必须线上与线下联系起来,而<书店支持计划>就是其中方式之一。线下的读书会,直播间的书籍介绍,都在尝试拯救独立书店的生命力,是否在某一时刻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压抑包围的地方,找到一个适合书店生存的经验模式。




书店初体验
这个假期我尽可能去探寻了不同书店的生存方式,南宁万象城西西弗书店是第一家我探访的书店,回来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发问:在这个纸质书不断受冲击的时候为什么有些独立书店能够不间断连续开连锁店,其中的运营模式是什么?
传统的专门营销书籍有重要突破的是,我们在考虑书店的时候,我们不会将书作为考虑而去消费,手机电子书已经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更多的是靠着附赠产品文创,咖啡,读书交流的场所等。假如一家书店的服务与体验达到令人十分满足的地步,我相信也会有许多人愿意在联合的咖啡店买账去享用体验的。
同样我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许多读者对于选购书籍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你去书店也都有标配有专门的搜索机器,当然你在网上购买也是有确定的书名去搜索,这相当于是一样的,可是你等于花费了时间与与精力到去实体书店上,在分类不清的书店盲目在一千多本书里寻找,显然可以知道书本的呈销量是很少的,许多书店目前只能通过随机性来得到收入,在人流量多的地方往往挑战的是客户的随机性,这同时十分考验书店的设计,书类的摆放营销方式。买大众畅销书的人大多是随机型消费者,逛书店而突然有的看到某本书很喜欢产生买的冲动。书店做的正是随机性的生意,由浅入深的浏览体验,目的性强逐渐增强的布局。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免费阅读区域往往是科技类,艺术类的图书,让尽量少的人流量在阅读区内,如果我们减少经管科技,艺术设计类的图书同时也会减少书籍的丰富性。
再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是,书店要留得住随机性的流量,必须有足够的阅读服务,想了解一本书,我们会通过翻目录,浏览关键章节来留住随意性的顾客,我们要保证有开放的书籍提供给样板浏览,一个随意性的顾客能留得住脚步也必须有阅读区域,有免费阅读区域也有消费区域的综合性。
我们了解到西西弗的经营中产品线的标签分类有四五百种,甚至包括定价区,市场评级等具有市场导向 的标签,一本新书来到西西弗书店,会被打上标签,评估上A1.A2.A3三个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对应对应不同流量支持,书店会超级畅销的书籍《摆渡人》的支持力度就是最大了,也会造成书的不断流动,实时掌握数控模型。
当然我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是:不卖教辅资料的书店究竟怎样生存?在相对保守以及传统的书店是不会明确要求绝对安静的环境,本身普通书店依靠辅助买小初高中生的辅导资料,一边又尽可能保留少量随机书籍,对阅读环境并没有太大要求,随处可见的不会控制音量的交谈人群。一开始我曾以为书店也是消费的地方,就是公共场合的地方不会有统一的规定。但是相对于摈弃贩卖教辅,以阅读精神的留白场所为目标的独立书店,在拉开门的瞬间都会感受到室内的安静,默契的低语谈话是一个书店的细节处理的优质地方,对于倾向可以花一下午都留在书店放松的人来说,更有回顾率。在体现一家书店的风格,整个书店的挑书摆放选择不仅展现的是店长的品味,还是一家书店的“灵魂”。那究竟怎么生存?或许只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确定的位置。
初体验之书店的优势
1.西西弗书店/西西弗与矢量咖啡
我们总所周知的西西弗通常出现品牌影响力与万象城结合,能在每个城市的万象城的房租比例控制10%以下。在大型商场中,人流量确实能够满足书店的需求,而我们有所不知的是,西西弗书店能有开连锁店的能力是系统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全国开了几百家的连锁店,同样具有强大实力的万象城是与西西弗书店有“联盟”的条约,在商业地产招商中,西西弗能凭借一定的影响力得到较低的房租,甚至听说在深圳万象城的店是免费的。
这样一看,西西弗书店就已经在成本上,以及影响力上得到了优势,外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以及统一的书店设计氛围,饱和的元素基本保留,利用与咖啡消费为辅助成为了像普通大众选择的星巴克,无印良品,H&M生活用品那样的选择。

2.先锋书店(南京连锁店)
作为南京的文化连锁之地,只在南京开连锁店的书店有着独特的主题——诗歌,便有:人,诗意地栖息居。创始人自称“孤独者”,是大地上的异乡者。在明确的书店精神下,总店有着几个大书架都是诗歌的选集是让人很惊喜的,而无论是最近的线下分享会还是文创物品,他们也有在围绕诗人,诗歌作品展开。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当年辛波斯卡之夜的诗歌朗诵活动,纪念波兰,纪念海子的明信片专栏。书店导航需要很清楚,所有分类都有,大的区块划分,还是在一个区域内,书架主题明显,选书的关键,相比新华书店的的陈列要细心,能够在逛书店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好书,就是逛书店的乐趣。
对于书店的标志十字架,听说十年前书店斜对面是圣保罗教堂,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有很多圣徒前来祷告,唱诗班的音乐从教堂里传出来。在十年前的圣诞平安夜上,圣保罗教堂门前如潮水一般涌来成千上万朝圣的人,宽大马路水泄不通,乞丐也在四面八方而来在地上乞讨,教堂工作人员见人山人海没敢开铁门,一直到晚上12点人群也没有散去,圣徒就挤在书店中,手不停的在书店前挥舞,从此书店说成为精神的教堂这样的说法。
最具有魅力的是门口的诗歌贩卖机。一楼大体按作家分类,二楼主要以出版社,社会学,历史,哲学分类,文创区域做得出色,明显的位置,最心水的是他们的夏日酒套装。




3.刀锋书店(桂林店)
刀锋书店作为一家小型的经营书店,在沉浸式阅读方面做得很到位,还有店长独特的挑书品味风格,对于周末社区散步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去处。整体的书店风格以原始生活外加水墨画装饰品的展览,最独特的地方是进门的声音是鸟的鸣叫,可以说是很可爱了。阅读区域的足够与安静氛围是让沉浸式阅读继续的保证,店员还是挑选书的人都会有意控制分贝。可以说是我所浏览的小型书店中较为出色的一家。

3.纸的时代 二线及以上城市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自然不用说,根据地域的区别呈现的质量不一,任何书籍都有,但又不多种类选择的这样形式,但地域较好的地方是什么都有,书法字帖,音乐CD,黑胶片,选择开始扩张,往往能看到完整的出版社所出的书籍,在一层楼中一半是来自一个出版社的书,可以看出其中的丰富。
纸的时代让我满意的是整体的简约设计,大量的阅读区域,身在闹市区域的角落做到安静的室内是很难做到的。
4.漓江书院(三街两巷店),先锋书店(永丰书社店),众目书店
这些书店是我探索的认为在一定程度的缩减人力物力的基础上,保留独立书店少许特性做得平平庸庸的书店,一方面没有在模仿的方式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书店的装修设计没有问题,但更像是地方风情打卡书店,与其让我坐下来看书,或许拍照打卡才是目的。

(其他书店真的自己没拍什么照片,网络图片也十分难以描述的画质,自行了解吧。)
TA们的经营
一廖美立是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她强调经营管理的三个重点是
1.要盘点自己的资源。本身相关资源要足够,清楚自己的定位。
2.清楚如何推广书店。廖美力认为不是精美的外部就能成功运营书店,考虑好新的传播方式。
3.要有很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社群能力,靠借书店延展其他相关活动,提供的图书,服饰,美学生活用品,植物和咖啡。
二.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对书店是带有放纵的,上文也介绍了他的看法。
三对于西西弗书店来说,他不是最懂书的人,但是最会卖书的人。
四.其他的小众书店来说,经营靠的是理想主义的热爱,也开始逐渐向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
书店的NEW面貌
我探索的书店也只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了解圈子之外的NEWs也可以探索未来书店的新生命力的可能。每一个NEW与书店的结合更像是拼图一样的结合,它们不是来自一幅完整拼图的模板,不是最合适的选择,但是又恰好能相互搭配上,不一样的错乱美感效果呈现。
1.日本有一家连书架都没有的几平米的小书店,开得却异常火爆,几乎没有空着手出来,但它的买书模式跟百货商店又不同,它每周只卖一本书,一周一换。老板当然会在这本书上精打细算,需要做大量数据分析,搜索客户口味,提高阅读体验还有连带的线下围绕展览与对话活动,供好读前读中读后的体验。好像有点读书马拉松的培训班一样了。提供精而少的选择,说不定是未来书店的发展希望。(或许我们可以提供小仓库每周十本推荐书籍,由专门的评讲师分享心得,对话会)在推到线上提供统一售卖。
2.深圳小津概念书房(以电影为主题的小型书店),提前预告书房选的电影,老板娘是猫姐,店里有两只猫,会提前预告放映的文艺片,独立电影。小津也会做作家讲座。有精选的陈列主题、同样以电影为主题的书店是深圳库布里克书店,电影的原版海报,对国外的小众杂志。还有音乐主题深圳旧天堂书店。



3.心居地与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合作,提供文化便,推出书刊“借阅服务”,通过充值不同金额成为不同级别的会员,可以去就近的联合书店借阅书,办理会员可以免费借阅三个月,省去买书的钱与提高书的利用率,有二手书贩卖。更像是使用kindle的现实版一样,将线上与线下一起服务,在电子书与纸质书联合出售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