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地方美食
查看话题 >顺德 | 老土著的舌尖记忆
一直想为这座生活了快二十年的城市写点什么。在看过各种“寻味顺德”、“舌尖上的顺德”的推文/视频vlog之后,越来越多的躁动因子在作祟;但又总觉得我所尝到的、体验到的偏日常,怕写成一篇寡淡的流水账。趁着新学期开学前还有几天空闲时间,以食物为线,记录一下难得的八个月居家时光,也算是再次离开前的念想吧。
关于早茶
比起游客们青睐的流沙包、红米肠或是虾饺,我的搭配或许十分的“朴实”、“传统”。朴实是因为价格美丽,传统是由于在各大茶楼都能尝到。蒜蓉蒸排骨、鲜虾或牛肉肠、红豆薄餐配干炒牛河或陈村粉,足以让我从早茶叹到午市。

偶尔会想尝尝鲜,和朋友试试茶楼的新菜式,但过了过嘴瘾之后下次还是回归标配。


和爸妈出门喝茶就更加方便。包类不点,公认的「唔抵食」;新式点心几乎不碰,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中看不中吃」;粥类不用纠结,钟爱骨腩粥;再配上我爸偏爱的咸水角,完事。

关于茶餐厅
印象中的茶餐厅是接地气的、喧闹的。对服务业爱搭不理的态度无可奈何,因为他掌握着挚爱的冻鸳鸯、咖喱鸡和黯然销魂饭的出场权。逐渐发现越来越多茶餐厅的装潢朝着网红的“港味”看齐,「随意」被「刻意」取代。稍涨价也好,重形象也罢,只要保证好味道的餐厅,还是愿意再次光临的。


关于养生
没有红油酸汤,不爱调料佐味,我所认为的养生之道藏在「原汁原味」里。
粥底火锅,端上来清汤寡水,配的蘸料也不过是葱姜酱油,可就凭借着食材的鲜和对火候的极致把握——牛肉爽弹,鱼片嫩滑,白贝清甜,再将生菜丝放进已入味的粥底里,为一餐原生的美味体面地结个尾。
老火炖汤,乌鸡与花旗参等药材炖上若干小时,味道的层次在咕噜声中沉淀。靓汤上桌,马上品尝——烫嘴;稍等片刻——心急;至今未寻得最优解,还是先喝为敬。

关于解暑
一直认为本地厨师在开创食谱上天赋异禀。平平无奇的食材在特定的季节,加以独特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味蕾惊喜是一层接一层的。
凉瓜,给我的印象只有苦,但搭配洋芋丝、花生、甜姜混合冰镇,甜、辣、微苦的舌尖刺激十分新鲜;
猪手,对夏日来说似乎略显油腻,但若辅以芹菜、洋葱、花生碎、酸萝卜一起凉拌,对它的刻板印象大大改观。在顺德,大猪蹄子也可以很清新。

关于甜
不是甜品介绍会,毕竟仁信、民信老铺的菜单会比我班门弄斧直观得多。顺德的甜,远不止于甜品。
当然可以是咬破新鲜出炉的炸牛奶烫嘴的甜;也可以是加入椰子水炖了数个钟头的、将椰肉味融合得淋漓尽致的鸡汤的清甜;还可以是鲜嫩肥美的卜卜贝刚烫开时的清甜。顺德的甜,无形、无意,但这恰是其迷人之处。

关于方法
很多美食纪录片中常常提到这么一句话:“一只鸡,在广州可以有很多种死法。”若是家禽“不幸”踏入顺德,可能临终的选择会更多。
盐焗、手撕、红焖、炉烧、白切,风味各有千秋。盐焗乳鸽是儿时最爱,和不太熟的长辈聚餐时总喜欢夹几块放进碗里,慢慢咀嚼来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红烧鹅是下饭一绝,从小不爱吃米饭的我不知道被用油香、浓郁的汁馋得吃了多少碗饭;即便是最最简单朴实的白切鸡,在蒜蓉的点缀之下也能凭优良肉质笑傲江湖,让老饕们不禁感慨“只鸡好有鸡味!”。

关于改变
今年碧桂园开了几家机器人餐厅,据说还请了几位大厨研发菜谱,出于好奇,去瞧个新鲜。菜品“从天而降”,看卖相也还满意,入口的味道也没有问题,但总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一番讨论,发现问题就出在机器化的程序上。尤其小炒,讲究的是「有镬气」,厨师们多年练就的娴熟手艺配上大有学问的火候,才成就了菜端上桌的那股热腾腾的锅气。可经过多道“高科技”的上菜程序一折腾,入口仅仅是温热的食材早已失去了灵魂,难以征服刁钻的食客。

始终还是觉得,烹饪、吃饭这些事上,还是“笨”点好。一些改变不做也罢。
关于选择
网上顺德美食探店的内容很多,可是榜上有名的人气店还真没尝试过几家,一是距离有点远,二是没有感情积淀。或许大众点评上口碑靠前、好评不断的网红店里食客络绎不绝,可是相比于打卡式的尝鲜,我更愿意去熟悉的普通餐厅,和心心念念的食物们“叙叙旧”。
本地有句老话:得唔得,唔得返顺德。意思就是不行就回顺德呗。能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有的话,烦恼暂抛脑后,回家饱餐数顿,吃完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