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倍人生—戴锦华讲电影 》<note>
《雁南飞》(1957)—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

1957年是一个很特殊的世界政治历史年份 ,因为1956年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最高的领袖,他发表了“秘密报告”长篇的报道,里面大量了揭示了斯大林时期的暴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天国的神话,从内部被扑光被自爆其丑因此而被撕裂 。
这样的一个政治转折出现之后 在苏联电影和文艺当中出现了一个叫做解冻时期 。此前的社会主义神圣玉令被质询,一代新的摄影人登上影坛他们的处女座就形成了电影解冻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暂时搁置冷冻时期的冷战两端的对峙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解冻时期”的电影称之为是苏联的电影新浪潮。它像所有的电影新浪潮一样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东西,①是一代新人的登场,一批新导演开始进入电影的舞台之上 。②另一方面是一代新人带来了了一场美学革命,改变了电影的面貌,整体的改变了此前在不同的国家制片厂体制下逐渐僵化的电影风格。
当时的中国电影人都观看过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虽然大部分都是当作批判对象和批判资料来看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它也成为了后来的第四代导演记忆当中理想的电影范本 ,以人道主义的旗帜和抒情性的电影美学产生了一种世界性的传播,并且对七八十年代才登入中国电影银幕的第四代导演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雁南飞》关于二战时期令人心碎的爱情电影,外表上无外乎是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战争与人类的情感。所有的主题虽然都非常老旧,但是引用一句话就是“自莎士比亚之后一切情节均成烂套”,在没有新故事的情况下,我们永远都有新的嘴唇和新鲜讲述方法使老的故事都能产生新的意味。
苏联电影给我们留给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影片序列,就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人们称为卫国战争的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苏联的文学家曾留给我们一个非常著名的话“活着并且要记住 ”,政治领导人列宁也曾经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活着并且要记住”篆刻了曾经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民最痛彻的遗嘱,许多电影家都用不同的语言去记述了这次战争,苏联作为最惨烈的战场之一是因为只有这个国家全面陷入本土作战的状态,而且是在一个几乎不能抵抗的状态下顽强抵抗了德国纳粹的进攻,因此整体扭转了二战欧洲战场的战局 。两千多万的苏联人直接死于了欧洲战场,那种伤痛不能愈合的记忆这使得《雁南飞》这样的影片能够具有新鲜的,迷人的感染力的原因。
作为解冻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他算是书写战争的第二代,他与第一代史诗性的记录卫国战争的方式有所不同。因为在那些影片里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的要求,现实主义形态和英雄观 ,但是在《雁南飞》这部影片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对普通的恋人。
那段著名的洒水车的场面里面,他有意识的让男主人公停留在阴影当中,在最美好的时刻已经预示着男主右岸的未来和前景。关于卫国战争电影在线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道主义的主题,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压倒了英雄主义成为他最重要的主题。这也是他会对未来即将登陆中国的电影人形成了最大的感召的原因,在这个主题以以上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构置,最华彩的一个电影段落就是男主人公鲍里斯之死。 鲍里斯是被一颗流弹打中,是在完全没有意义的情形下死于战争的超长情境,这已经构成了情节选择的一个意义支撑点 。当他中弹倒下的时候导演建构的画面,在组织的批判文章当中把它叫做“天旋地转是的摄影机运动 ”。鲍里斯在高速摄影机旋转中缓缓的倒下,生命就这样悄然流失的时候,导演设计360°匀速的并且饱含诗意的旋转,在旋转中摄影机升起,非常绝妙的,充满悲怆的诗意就是360°摇拍丛林树冠的一个镜头,流畅的转接为鲍里斯在生命濒临终结时刻的一个最后的梦想 ,转化为一个旋转的楼梯,在想象的主观视点当中鲍里斯挽着穿着婚纱的女主人公,两个人步上婚礼的圣堂,他用一个超常规的电影运动方式加上苏联电影所创造的蒙太奇语言 ,暴力斯的死就是幸福与毁灭二项对立的一个连续空间当中的整合,形成了比平常意义上的保卫和平提供了更饱满的独特表述。

这部影片赢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时候,中国第四代导演登场的时候,他们不断的在寻找机会制造180°以上的摄影机旋转运动,一直在找机会去重现那个魔术运动的时刻,来表现一个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就是生与死,爱与毁灭 ,战争与和平。
鲍里斯的无价值的死亡 ,而女主人公薇罗尼卡选择了一个近乎于背叛的主题。关于卫国战争有很多的苏联的音乐,苏联电影和苏联文学作品, 一个居于中心位置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就是:忠贞守候的女人 。当男人们去打仗,当男人们去革命,那些忠贞的妻子是怎样守候和等待。而《雁南飞》另外一个别致的处理点就是,他以反转的方式重塑这个主题。如此相爱的人被战争所分离,薇罗尼卡应该是一个忠贞的守护者 。是从影片的结尾,我们也知道她是一个勇敢和忠贞的女人,但是在剧情当中我们也知道她“移情别恋”,尽管这是如此被迫和屈辱的选择,毕竟她苟且偷生了。

影片当中有三次在火车站送别的场景,其中两次场景都是薇罗尼卡 ,第一次是她试图赶上那个送站的火车去和鲍里斯作送别 但她也没想到那竟然是诀别。而她迟到了 ,摄影机采取的是长镜头延续的平移,向我们展现了车厢内外即将被战争所分离的亲人,它提示我们也许展现战争的残酷 不一定要借助流血,那种大战场的呈现。在《雁南飞》当中这样一个火车站的镜头就足够,因为我们看到有如此多的人在送别自己的亲人 ,有哭的,有拥抱的,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的。这样一个被迫的分离,在和平的生活当中突然被撕裂的一个场景 ,其实它的饱满度已经就够了 ,去控诉战争这个暴行的存在 。而影片最后再战士们返回家乡的时候,薇罗妮卡手捧鲜花去迎接鲍里斯,每一个观众都知道她什么都等不到,但是她仍然前往。最后薇罗妮卡把她的鲜花分赠给那些没有家人守候或者是已经归来的战士们,像是在分赠她的爱分赠她的守候,再分赠她的忠贞,也表现了一个微弱的女子对和平的祈祷和守护。

不得不提就是薇罗妮卡被强暴的夜晚,那个夜晚被做经常被作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 得以在60年代辉煌实践的例子 。在室外战争爆炸夜晚和室内停电之后的黑暗,光与影的动荡,还有亲人之间的暴力也就是鲍里斯的弟弟,表现他内心的黑暗与邪恶。这个段落不仅把战争与和平成功的展现给我们,它更向日常生活与暴力破坏主题上深深地推进了一步,因为不仅在战争中存在着毁灭,在人性的深渊当中也可以有这么大的黑暗和残忍。

抒情蒙太奇取代了杂耍蒙太奇,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短镜头,可能是空间或者带有人物的镜头剪辑组合成一个镜头段落 ,从而成功的去传达一种情绪 ,这是所谓的抒情的蒙太奇段落。而杂耍蒙太奇更强调的是通过镜头与镜头的组合来直接的创造意义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爱森斯坦在《罢工》当中 ,屠杀罢工工人的场景与屠宰场屠宰动物的一个场景相连接,来制造阶级压迫和阶级镇压意义的表达。而普多夫金的所谓的诗意蒙太奇或者抒情蒙太奇,更强调用镜头来构成类似于诗歌当中的意象,以便形成诗句一样的表述。
作为俄罗斯文化,俄罗斯艺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当然就是白桦树 。白桦树在故事当中有意识的重叠于薇罗妮卡的形象,凄美 、曾经有的繁茂的生命力还有某种纤细难以替代的优美。对中国电影人形成了深刻记忆和印痕的电影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会记得白桦树和女战士,所形成的关于青春,身体,欲望等多重的表述 。而这些放到战争环境的就变成了残酷的诗行,这部影片在鲍利斯之死和背叛的薇罗妮卡之间 ,在战争与和平,以及和平深处内在的暴力的意义上 ,它脱离了原有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脉络。而展现出了直面人性 但仍然同时对生命,对和平,对人有着拒绝放弃的执着 有着信念似的力量。★【这也是解冻电影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控诉战争同时直面人。】这也是我们经常说到俄罗斯文化最有力量的部分或者是俄罗斯神话具有(戴锦华是这样称为的)“疾病一般的魅力 ”,如此深、如此痛、如此具有哲学般的幽深和哲学的力量。如果用当时非常著名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话来说 “俄罗斯文化的魅力在于勇于直面深渊,不仅直面深渊而且直面深渊不晕悬 。”
《雁南飞》还不能被拔升到直面深渊不晕选的高度上,但是它直面历史,同时又直面历史中的人性,不为一己的创伤所困,不惧怕直面深渊的事实,而持续去追问人 追问生命,追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