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开始学习社会学的?
跟很多人谈起我的学习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惊讶于我本科好端端学工科的,为什么后来选择在硕士阶段学了社会学。朋友之间的发问还算客气,但毕业后无奈之下为了谋生而选择找一份工作的途中,则被用人单位当成罪犯一样讯问,以至于很多面试官纠结在我的专业选择上,也早已忘记了面试的初衷,更有夸张的时候从头到尾面试了整整一个小时,却完全不谈岗位职责,而完全成为了我的八卦会,就差我带一包瓜子送给面试官了。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始终想不出来一个简短且能搪塞过去的回答,但突然在今天,我觉得我是有机会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讲我的两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A是网络里认识的。A出生于中部某大省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当地银行某支行行长,母亲则是中学教师,父母二人均为本科毕业。A这个人,从小其实学习平平,完全是被家长逼迫学习,中考考的一般,家里给了点择校费让他进了重点高中。进去之后学习一直没起色,家里又塞钱让他进了尖子班,然后有一天突然开窍,成绩突飞猛进,考上了北京一所985高校。在他念本科期间我在人人网上认识了他。
朋友B认识得稍晚,是我在南开大学考GRE的时候,考试中场休息时搭讪认识的。他出生于某中部地区的县城,父母均只有高中文化。家里还有个妹妹,妹妹读到初中就没上学了,全家省下来的钱供他上市区里的高中,负担他租房和生活。尽管市区的高中只是普通高中,但在他的努力下,考上了北京某理工类985院校。他跟我说,考GRE是他攒了很久的考试费才来考的(2012年那年考费我记得是1420元)而且到时候申请学校,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话,那么对他来说就是失败的。那天考完结束,他的成绩是verbal 157+quantative 170(writing当场不出分)。
回到A这里,在他大三暑假的那年,他的人人网的动态经常是“又跟我爸吵了一架,这么大热的天让我出去学GT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学英文就是从洋媚外,讲中文才是爱国!”“我妈今天告诉我,我爸已经给我报名了GRE,说如果我不去考就断了我的生活费,这么狠的吗!”但抱怨归抱怨,相册里也有很多他在新东方学校的定位。
再回到B,几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拿到了几个学校的offer,学校排名不太好而且都没有奖学金,有点灰心,不过还想再试试。我那时候还安慰他说悠着点来,送分费一次好几百,而且GRE和托福的分都要送,这是很大的开销了。他开玩笑说干脆再申两个NB的,如果还不行也只能认了。然后又过了几个月他告诉我说斯坦福给了offer,但同样没有奖学金,虽然第二年开始是可以根据第一年的表现评奖学金的,但是他第一年也得准备30多万才可以。那时候他妈其实考虑过卖房子,但是他家唯一的县城的房子,当时的市场价是8万块,杯水车薪,而且家里并无富贵人脉,就算借钱也凑不到30万。过了很久他跟我说,他放弃了。在这个中途,还发生了一件事,他校招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找到了一份包北京户口的事业单位工作但工资只有2800,另一份是某个教育机构老师,工资保底7000。他家人估计也是为30多万的学费愁晕了脑袋,跟他说你签工资高的那个吧,北京户口有啥用,你以后还得回老家。
这时,A在人人网上晒他的录取通知,被明尼苏达大学录取。我去问他他怎么申请的,他说他GT成绩一般,但中介帮他联系了几个业内大牛,弄到了几封推荐信,也跟着项目做了一段时间,这些材料加在一起便被录取了。具体GT成绩和中介花费均未知,而且同样的那份offer没有奖学金。再后来,A的人人网全都是他在美国的动态和照片,在新学校里申请到了一些助学金但也都被他当零花花掉,但主要A的脑子还是够用,两年多以后也顺利毕业了。
之后我跟这两个朋友再也没见过面,全部都是在QQ上保持非常低频率的联系。B后来工资涨到了一万,被总部调回了老家,他家全家人都认为那是他最好的选择和归宿;A则跟我在QQ上互相喷过几次,他认为他一路走来都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因为他说他高三的时候一天只睡6小时,中性笔芯用掉几百根,本科没有挂过科,而且去美国以后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他认为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跟他讲了B的故事,他给我的回答是:“他们一家全是傻逼。”最后的结果以我俩互相拉黑QQ结束。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站在A的角度来看B,A完全没有错!如果我是A, 我也会深信不疑地认为是我的个人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身上“共情” 的开关在那一刻似乎被打开了,我发现个人的际遇不同,实际上对人的影响出乎意料地大!哪怕有一些大家看似都认同的东西,也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认同!所以实际生活里,“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很可能才是正常且合理的!那个夏天我在图书馆找到的第一本书是《穷爸爸富爸爸》,由此开始了对社会资本,阶层以及不平等的求知欲。再然后就有了后来我的考研历程。
如果说这两个朋友的在留学问题上的取舍,促成了我考研的决定,那么真正能够驱动我对这门学科从0学起,并且最终被中国社会学界的“四大”录取,来源于我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私心。
我的父亲是驻守边疆的军人,母亲是一个国企的会计并于1997年“计划性”下岗。在下岗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目睹了母亲对命运的各种抗争和尝试。她收起她的算盘,不再用十几年来计算精准的盘存表谋生:她做过环卫工人,客运稽查员,家禽养殖,海鲜批发,一直到前几年她被一所高校聘用作为后勤采购人员,才安稳了下来。但我家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因她的努力以及父亲的退伍转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觉醒”用在我身上我认为非常恰当:因为我无法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同时也因为我的父母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他们的儿子一定也是个普通人而不断跟他们发生冲突。
你们知道吗,一旦你的父母也认定你是个普通的孩子,那么你的抗争之路将愈加艰难。我记得我高考失利的时候,家里都反对我复读,甚至还为我找到了他们认为“还可以”的大专院校。后来我还是复读并上了大学,他们又开始反对我考GRE出国。所以我跟朋友B也不一样,因为起码B的家里是非常支持他的。我考完GRE后,父亲有意地降低了我的生活费,让我无法攒钱报考托福,更不用说支付送分费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决定考研。
但考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即将大四。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鞍山的鞍钢实习,每天下午从工厂回到宿舍,我都会带上教材去青年宫找个地方待上半天,后来回到学校以后也是每天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一大早跑到图书馆占座位。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第一年的考研我铩羽而归,过完春节后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有说有笑地准备复试(因为大部分都是考本校同专业的硕士),我只记得我灰溜溜地钻进图书馆,把储物柜里的社会学课本搬回宿舍。
那个时候我下定了决心要再来一次。校招也压根不上心,身边的同学要么准备继续过一个暑假迎接硕士生涯,要么已经早早去到了签约的企业,准备做一名新生代的社会人。我收拾行囊坐绿皮火车回到家,白天在一家咖啡馆打工半天,剩下半天就在市图书馆继续学习。奇怪的是,很多人听到我这段经历的时候,认为我“吃苦耐劳”,但实际上我的个人感受是“充实且幸福”。后面的事情我现在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后来过了复试线,拿到了录取通知,那一年的动荡才终于有了个好结果。
我就是这样走上了社会学学习之路。
最后我想问几个问题,如果你是我,你会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如果你的同事里出现了一个A,大家对他大加赞赏并且把A和你进行对比,你会心平气和吗?日常待人接物中,你还会继续执着于说服别人吗?
感谢你看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