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各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和相应的一套名词概念,但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现代宏观经济理论需要并且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首先,宏观经济理论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具体说,国民收入和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和价格理论基础之上。
其次,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结论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理论,即价值论和分配论,为其理论基础,两者在逻辑上总是内在地一致的,这一点可以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史加以说明。
2存量与流量的区别和联系。试举出经济变量中5个存量与流量的例子。
答:(1)流量与存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记录经济信息的两种基本形式。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例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而流量是按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的数量、构成或价值的变化。大多数流量是交易流量,如总消费;另一类是非交易流量或称其他流量,主要包括资产数量的非交易变化,如自然灾害等非生产性因素引起的资产变动量,以及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变化,即重估价反映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流量。流量具有时期特征,即流量的数值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关。
有存量就一定有流量与之对应,而有流量并非一定有存量与之对应,如工资、利息、进口、出口等,作为反映经济多样化的流量,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存量。
(2)资本与投资、一国财富与国民收入、储蓄额与储蓄、资本账户余额和资本净流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量,以上是五组存量和流量的例子,其中前者为存量,后者为流量。
3怎样理解事前(Ex-ante)与事后(Ex-post)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意义?
答:(1)事前是指在经济变量等未发生变化前或者计划的状态;事后是指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后或已经实现或发生的状态。事前和事后在经济均衡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前,经济变量可能处于非均衡状态;事后,经过经济自身的调整,经济变量会趋于或实现均衡状态。因此,事前和事后这两个概念揭示了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即一般而言,经济变量总是由事前变为事后,从非均衡状态调整为均衡状态。
(2)例如,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对于需求和供给而言,事前的需求(供给)亦称计划的需求(供给),是指与某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对应,消费者计划(打算)买进的商品量,用需求(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Xd=f(p),Xs=φ(p),p表示计划的意思。事前的需求可以大于或小于事前的供给,只有在均衡状态(供需平衡)才相等。事后的需求和供给,是指买卖双方银货两讫的成交量,所以又称已实现的或观察到的供求数量。在这一意义下,供给与需求是恒等的,在均衡分析中指的是供求平衡条件下的成交量Xd=Xs。
又如,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事前的总供给记为Z=φ(N),事前的总需求记为D=f(N),事前的总供给可以大于总需求,也可以小于总需求,只有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时,两者才相等。事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指的是已实现的或观察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在这一意义下,Z≡D。因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乃是由一系列定义性恒等式构成,所以人们从统计报表中观察到的这两个数据总是相等的,满足均衡条件:Y=C+I+G。
再如,关于储蓄(S)与投资(I)。假如讲的是事前的,即计划的储蓄和计划的投资,由于储蓄和投资是由不同的人们进行的,并且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两者显然可以不一致。假如讲的是事后的,即人们从国民收入核算统计报表中观察到的数值,则S≡I。
4怎样区分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微观经济学的蛛网理论属于哪一种分析方法?
答:(1)在经济分析中,按照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在动态分析中,动态均衡分析又是一类较为重要的分析。
①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它是一种状态分析。以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例。该模型包括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方程,以及均衡的条件: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即参数)被赋予确定的数值以后,便可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数值。这相当于由既定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数值。这种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就是静态分析。
②比较静态分析又称“比较静态学”,是指通过对一个经济系统的初始均衡与变化后的均衡的比较,来分析经济模型参数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并不涉及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调整和转换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于1939年首先用公式描述了新古典学派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使条理更加清楚。这种方法运用微积分来考察经济模型中参数的微小变化对均衡所产生的影响。
③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动态分析又被称为过程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观点,动态分析方法又可以分成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两种。稳态分析承认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同时假设变动的比率或幅度是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常数。稳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非稳态分析则强调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的质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去和未来是不相同的。过去的事情是确定的,而未来则具有不确定性。过去做的事情现在无法更改,要改也只能通过今后的步骤加以改变;而现在做的事情,对将来的影响无法确知。依靠过去的经验推断未来,结果常常是靠不住的。所以,为了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研究,就需要在动态分析中采用一批专门用来分析不确定性的概念。例如,企业之所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就是为了预防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变化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④动态均衡分析是指考察一个经济系统,在各种变量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时所处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经济系统的均衡态势将发生变化。动态均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在有外来扰动的情况下,经济系统如何偏离均衡位置,又沿着怎样的时间路径恢复均衡,以及均衡的稳定性问题。
(2)蛛网理论又称“蛛网模型”,是研究人们的价格预期对产品产量的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的理论。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研究发现,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过程在图形上类似于蛛网,故命名为“蛛网模型”。“蛛网模型”区别了不同时间的经济变量,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的例子。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推出国民收入(NI)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各项加减总量。
答:国民收入(NI)=工资薪金+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收入+生产及进口税+企业净转移支付+政府企业盈余
国民净产值(NNP)=国民收入(NI)+统计误差
国民总产值(GNP)=国民净产值(NNP)+固定资本消费
国内总产值(GDP)=国民总产值+向国外的各种支付-从国外获得的收入
2利用奥肯定律计算出在给定产出率在95%至105%之间的失业率(变动为1)。
解:奥肯定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U为现期的失业率;U_为平均失业率;Y/Y*为产出率;h是待估参数,表示产出率的变化对当期失业率的影响。
美国数据估出的经验公式为:

当产出率为95%时,失业率为:U=6.2-0.5×(95-100)=8.7,即失业率为8.7%;
当产出率为105%时,失业率为:U=6.2-0.5×(105-100)=3.7,即失业率为3.7%。
因此,产出率在95%至105%之间的失业率为3.7%~8.7%。
3决定下述各种交易是否应计入一国的GDP,如果是,试图说明属于哪一类;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你从书店购买的本教科书。
(2)你从你朋友那儿购买这本他已用过的本教科书。
(3)你所在的学校从复旦出版社购买了300本新的本教科书。
(4)印刷厂购买了两吨白纸用于印刷本教科书。
(5)印刷厂买了一台新的印刷机用于印刷各种教科书。
(6)你仔细地研读了本教科书的每个章节,以此增进了你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
(7)复旦大学出版社今年印了500本本教科书,但还未出售。
(8)新加坡某大学教授采用了本教科书,新加坡的学生购买了100册本教科书。
-
精勤学习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6 1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