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译《作弄》之〈不幸〉(译后记)(下)
切忌“的的不休”
一、花絮
短篇小说〈不幸〉中的女主人公索菲娅和第三者伊林交往了五年,却还停留在拉拉手的阶段。那个时代真的很单纯,契诃夫的小说很传统,不像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从客厅到舞厅到咖啡厅的作品,以及从一房描写到二房、三房甚至四房五房的影视”(摘自金一南《苦难辉煌》)。
笔者看到那个时代的安宁,契诃夫的笔触是那么清新,“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
二、慎用“的”
这篇译后记,咱们谈谈汉字“的”。在白话文中,它的使用频率位居首位。这里主要介绍“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这种情况。
(一)文学作品慎用“的”
余光中先生反对过多使用“的”字,切忌“的的不休”,认为中心词前面的一连串形容词,只需在最后一个形容词加“的”(《余光中谈翻译》)。
例1: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按照余光中先生的观点,这个句子就是“的的不休”。朗读起来,十分别扭。
有人将上面的句子修改如下:
月光隔树照过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弯弯,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修改后,删除了很多“的”,朗读起来,文气畅通。
例2: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何其芳《雨前》)
问题很明显,也是“的的不休”,无法诵读。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可以修改润色一下。
虽然以上两篇散文都收入了中学课本,但是有人认为这两篇散文是很糟糕的白话文,要求学生背诵,确实勉为其难。
笔者赞成余光中先生的观点,中心词前面的定语最好只用一个“的”。
(二)英译汉慎用“的”
其实,笔者在“我译《作弄》之〈作弄〉(14-1)”就谈到了“的”:
bright winter midday
直译为“晴朗的冬天的中午”。在汉语里面,定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值得警惕,最好不超过一个。
英译汉除了文学外,营销或宣传类材料也适用这条规定,因为这些文体和文学作品一样,也需要“色香味形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