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
立场不同,看待事情的观点真的大相径庭,也会因此错过很多难得珍贵的闪光点。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做到没有立场的说话,越是自以为是愚昧的人说话越是偏颇。只是当局者迷,随着年岁的成长,好像越来越难以简单的对一件事一个人下定论了。 有的人是越看越好看,有的食物是最开始特别爱吃,以后就不爱了,或者是最开始碰都不碰,一闻到就犯恶心,后来越来越爱吃了。 鲁迅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人也一样,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惑,人性不再像童年时看的电视剧,文学作品里的好人坏人那么单一。我们喜欢一个人,讨厌一个人,往往会因为他身上某个或几个特点特别喜欢,特别讨厌。就像我的一个同学,我不喜欢她的咄咄逼人,不顾及他人感受,区别待人,挖苦讽刺我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一度令我懊恼伤心,是相处久了发现了她的这一面,而最开始被吸引是她简单真实的另一面,我变得很矛盾,我不再否定她的所有,也不愿再敞开心扉接纳她,但我因此学会的一点是,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批评或赞美他人,我愿意保留评价,以本能反应亲近或者远离,在足够了解之前,都不要随意看轻所有人。 任何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不是通过他人之口,轻言轻语的没有感情的概括,亲身直面是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情感,是纠结,愤怒,快乐,还是与其自身经历有关的普通而又特殊的内心反映。就像高中的地理,我们冷冰冰的在作业本上画地区,用直尺区分不同的气候,每个气候对应的特征,然后反复背诵去解答问题,这样的地理令我难受,而几年前看了荆棘鸟,里面的澳洲人经历了地中海气候着实令我震惊,毁灭式的狂风暴雨,人畜皆散,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这是一种直观的,血淋淋的地中海气候的夏季。认识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台湾作家李敖,我之前因为他的风流韵事对他嗤之以鼻,他说的所有话我都当他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喷子,又在一个机缘巧合我看了他的节目,他的文字,原来他还是个文学家,时评者,文人,学富五车,治学严谨的大师,突然再看那些视频,心态又不同了,原来自动忽略的话,又觉得津津有味。 好像是知道的更多,越觉得自己愚昧,行事更加要严谨,不能轻易对事物盖棺定论,要仔细想到,任何的观点和看法都是有立场的,就像我的高中地理课本,他就是为考试服务的,而荆棘鸟里的地理,是文学角度的地理,是为剧情发展服务的。知识是死的,而观点是活的,我认为我们多看知识,掌握原理,在这个基础上多看观点,目的就是养成一个立体的,批判性的思维。不盲从,不草草下定论是一个理智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而面对不同的观点,应该相互沟通,也许发现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不管书也好,人也好,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一个好的作品,能够让人从多个角度剖析它,那也应该确确实实的反映真实的人性,从它身上看到很多的角度,知道自己的知识盲区,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才是文学,影视所承载的使命。 凡事开始前先想想立场,自己的立场,他人的立场,立场不同,交流自然会出现分歧。立场孰轻孰重又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重大的选择,人生就是在不同的立场选择下,变得千变万化。人生百态,到底哪一种选择是更具智慧的,说法不同,即便随着时间的延长,选择的后果渐渐凸显,然而立场不同,又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我们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三观,在面对选择时,以自己的立场做出选择就变得特别重要了,不存在后悔与否,当下的心境尤为重要,所以要时时警戒自己内心的标尺,即便有不好的结果,那也是正常的,因为这就是你,你会做出的事情。 当然,人是感性的动物,很多时候会让情绪主导我们的立场,改变选择,很多人都是被情绪牵动,徘徊桎梏,深陷内心的囹圄,很多人尝试了很多求救,宗教的,迷信的,极端的,这个时候内心的三观,标尺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启蒙老师就很重要,当然这是自己的人生,旁敲侧击也不及自己的抉择。 不能说感性是错误的,感性的存在也创造了许多无与伦比的作品,生活也是充满烟火气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看破红尘的僧人,我们有感情,有酒有肉有朋友,害怕孤寂,喜欢被爱和爱人,感性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然而错误的决定往往会令我们陷入更大的深渊,有时,换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成长,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经历更加是一种知识。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真的很难分辨,感性理性孰轻孰重值得思考,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有立场,不念过去,学会往前看,永远保持不断学习,饱满的好奇心,不断输入到输出,为社会付出微薄的贡献,内心更加平静,而不是无谓的贪念,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读书学习应该是不断懂得做人的原则,不能忘记什么,应该珍惜什么,懂得更多,反而越来越谦虚,越来越明白人是平等的,而不是掉书袋,把知识当做彰显自己的工具。 希望自己永远饱含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原来一切都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