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人生 读书笔记
最近在读叔本华的悲喜人生,读了一半,进度很慢。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哲学书,几点直观感受:读得很慢,每句话都要动脑子思考,但是很受用。上一次尝试读这种书应该还是刚上大学时候看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感觉根本看不懂,现在感觉看哲学书真是是需要一定人生阅历的,有些讨论的内容我毫不意外四五年前的我不能理解,而且我相信十年以后再回来看这本书也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书里信息量很大,我喜欢的观点也有很多,所以想把它们记下来。
这里要赞美一下我妈,看书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她的笔记和批注,是认真静下心来读的。这么大年纪还能保持学习,实在让我敬佩,对我也是激励。我还有个好朋友也是这样,不断看书学习,参加考试,我今年拿到工程师执照,学习西班牙语,就是受她们的影响,以后要多跟这种人交朋友。
------------------------------------------------------------------------------------------------------
01. 幸福的三个来源
人是什么: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教养
自己觉得幸福才是幸福,主观因素,比其它两点重要
人有什么:财产
财富会扰乱幸福
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所处什么地位:名誉声望
(看完这段觉得作者有点酸,有点道家思想,这么说大部分决定幸福的东西都是天注定的?人还是要努力的。)
02. 谁更善于理财
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穷人变富,便会挥霍,他们恐怕变回穷人;富人更知道节省
穷人在政治上更容易取得成功
03. 论名誉
作者觉得名誉属于别人的看法,过度看重便是虚荣,在前两类幸福之中无法找到结果,只能靠第三种
04. 论傲慢
人性三种愚昧:贪婪,傲慢,虚荣。傲慢是确信自己优秀,虚荣是希望别人确信这一点。
(最虚伪傲慢的是民族的傲慢,地图炮,自己没什么闪光点值得拿出来显摆,只好通过自己的民族骄傲)
05. 论荣誉
荣誉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评判,有良知的人都想要荣誉,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里就觉得有点前后矛盾了,前面刚说了别人的看法不重要)
荣誉是不可失去的,名声是必须要赢得的,可以没名声,不能没荣誉
市民的荣誉:道德,法律,(有点像美国的信誉制度)
公务的荣誉:官位决定荣誉程度,要忠于职守,这种荣誉只属于担任公职的人,以及医生,教师,军人
两性的荣誉:女性荣誉:少女:纯洁;妻子:忠诚。除非结婚,否则不能将任何给男人,不然坏了规矩,其他女性权益受损。
(想法过时了,以前女人除了婚姻,生子,服侍意外没有别的给予男人,现在没男人也活的好好的,观点不成立了)
6. 论名声
荣誉是短暂的,名声是不朽的,有非凡成就的人才有名声
获得名声通过行为和作品。行为是短暂的,需要机遇和证据,且只能通过记忆传承,随着时间流逝。作品需要接触才智,但有永恒生命力,但名声越大,越不容易被马上发现。越伟大的作品是给整个人类看的,包括之后几百年的人。人们最喜欢自己可以理解的事物,可能看不懂。
7. 源于痛苦的自由
(很悲观)不幸是常态,快乐源于躲避各种不幸,以及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变,所以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
8. 论心灵的宁静
不沉溺于对过去的后悔,也不总对未来的不确定而感到忧心忡忡,享受当前的幸福时刻。
9. 论幻想
尤其是晚上,黑夜和摇曳不定的灯光让人胆小如鼠,感到危机四伏,思想松弛判断力衰退。早晨一切都富有生机,人们感到强壮有精神,万物苏醒。每一次清晨都是一次初始,睡眠如同一次死亡。
10. 人生诸阶段
人生第一阶段充满好奇,学习很快,每一个单一物体象征着所属的整个种类,一个人的最初岁月为整个人生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年轻人对幸福的渴求永无止境,总对现状不满意,老年人更恐惧不幸的发生,意识到幸福时虚妄的,痛苦是真实的。年轻时充满幻想,老年安于现状,开始学会享受当下,从琐碎小事中找到乐趣。
人生经验给予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年轻时任何事物都在记忆里留下痕迹,到了老年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忘却了,记忆不断被琐事填满,一些最初很重要的记忆也满满被冲淡。
10岁,水星,小而活跃,每件小事都能产生重大影响
20岁,被维纳斯女神支配
30岁,火星,精神振奋,争强好胜
40岁,四小行星,谷神星让他喜欢实用的东西,灶神星让他健康,小智神星让他懂得何物是必须的,朱诺是他家的女主人
50岁,木星,他已开始统治支配,超越身边的人,鼎盛时期
60岁,土星蹒跚而至
70岁,天王星出现,人要升天了
11. 论观相术
作者观点是相貌可以代表很多人的性格和才智,人们都会以貌取人,而且以貌取人是正确的。但作者确实也说,以貌取人想要做对事很难的需要经验的。还说观察人的相貌就要靠第一印象,最好是还没有说话,不认识这个人,并且这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这样不会被情感屏蔽,那个人也不会被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相貌就反映了他最真实的自我。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很多人的愚昧写在脸上。但要用相貌去评价一个人,是需要十分的慎重,因为只有最有经验的人才会读取真实的信息。不过我相信一见钟情。
———————————————————————————————
前几个月就把剩下几章读完了,说实话感触没有前半本书深刻,就一直拖着没做笔记,现在补上,不过也就是说说总体感受,不逐章记录了。
可能是我阅历还不够的问题,也可能是我境界还不到的问题,这本书越读叔本华此人的形象在我脑中就越完整,越深刻,而这一形象是消极的,愤世嫉俗的。他通过一篇篇文章分析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让读者们进入他的眼球里,感受他的世界观。这样看就觉得有些观点有道理,而有些就显得偏激。比如他说杰出作家应该应该有的特质,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摘抄前人之作,这当然合理,但言语之前间我明显能感受到他内心已经生成一条由不同种类作家组成的鄙视链,而处于顶端的作品都是标新立异的,言简意赅的,并且是不被现在人所欣赏的,听起来不就是在说他自己的作品吗?不过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如此吧
还有一点对哲学的总体感受,就是在哲学论述里,大家的观点貌似都一定要说的很绝对,话都要说满,不给自己或者别人留丝毫后路。我大学的室友学哲学,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话也经常是如此,所有事情都是非分明,并且他能找到各种证据支持他的观点。就是这样一个观察,我没觉得是好事或者坏事,但这种人的性格确实给人印象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