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再捞五条人
这周的《乐夏》,五条人又被“捞”回来了,然后又被迅速淘汰了。
很多人说:妈的,又要捞五条人了。
这次五条人能重返舞台pk,是被我们这些热心观众捞的么? 明明是超级乐迷张亚东,马东,周迅,大张伟他们在台上“随随便便”就决定了(比第二期用扔纸条的方式决定复活乐队还“随便”)。
那这些专业乐迷是真的喜欢五条人才捞他们的么?
五条人的第一场演出,超级乐迷给分24;最后一场演出,超级乐迷给分22。分数越来越低。反而是专业乐迷投票率涨了。


既然不认可他们,又何必装模做样把他们捞回来呢?
为什么? 五条人有综艺效果。
五条人的人气与话题性一直都让米未文化欲罢不能。
这从节目第一期就能看出来。尽管首轮就遭淘汰,但是节目不惜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五条人,并保留了演出之后的大部分对谈内容。 昨晚五条人再次回来PK落败,乐夏官微居然还在以“五条人知道你们捞得很辛苦”的tag来消费五条人。

榨取其流量价值的意图不能更明显。 观众也都不是傻子。

最让人失望的是我第一季里最喜欢的评委张亚东。
昨晚虽然表白说爱到要死,但是他的上一句话却是:第一次听五条人的时候对他们完全无感,不知道为什么选这样一支乐队。

换句话来说,他在乐夏2之前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歌。这就很奇怪了。
五条人出道已经十余年,首张专辑《县城记》即拿下第十届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台湾第六届金音奖、豆瓣“阿比鹿音乐奖”、“年度民谣唱片”等等奖项。马世芳更把他们称为大陆最优秀的组合,没有之一。 然而张亚东居然没有听过他们的歌。上一季,他还在劝现场观众,要多听不同的音乐,不要浪费你的耳朵。 未免显得讽刺。
以北方(北京)音乐人为主的超级乐迷和专业乐迷为何对五条人态度微妙,背后的原因,既有跟许多乐迷的看法有相通之处,即认为其方言性的音乐形式不适合乐夏,也有圈子文化的固有偏见。
只要有一支乐队唱了方言,往往就会引起质疑:你为什么不唱普通话?听众听不懂啊。在上一季,九连真人已经引起了相关的议论。张亚东直言应该考虑加入普通话的元素,让人听懂。

问题是,在乐夏第一季和第二季都有不少乐队唱的是英文歌。如果你觉得方言歌曲天生劣势,因为别人听不懂,那怎么解释英文歌呢?难道听众都是英语八级?
即使听不懂方言,难道音乐不就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艺术语言吗?
既然张亚东们身为音乐人,难道不能抛开歌词,就音乐本身做出自己的判断吗? B站的节目《德国乐迷看乐夏》里,Julian就指出了仁科的嗓音与苏联摇滚教父Viktor Tsoi的相似之处,又认为《道山靓仔》中的hoo吼声充满行军感,很有苏联歌曲的味道。另一位乐迷Max则认为鼓手的打鼓方式类似日本大鼓,旋律像是德国威士忌音乐风格。

这两个人都不懂中文,更不要说海丰话,但是他们对五条人糅合多种音乐形式的尝试非常欣赏。 相比之下,张亚东居然说五条人的音乐魅力都在歌词上,真是有点跌眼镜。
很可惜,在五条人他们自己看来,最厌恶的一个标签就是“方言乐队”。

因为首先,他们从来没有固定只用海丰话演唱。在许多次采访中,仁科都说过,五条人不是只会用海丰话歌唱。 写的是什么内容,适合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县城记》讲的都是海丰的故事,当然用海丰话。 从《广东姑娘》开始,大部分歌曲都已经用的是普通话。甚至还有《陈先生》这样分别用了海丰话、广州白话和客家话的神曲。
何况,五条人首张专辑就喊出了“立足世界,放眼海丰“的口号。

对于从启蒙期就开始听世界各地音乐的打口碟的仁科和阿茂来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定义为狭隘的方言乐队,也从来没有觉得方言有什么问题。 不客气地说一句,觉得方言有问题的,从来只有北方(北京)的音乐人。而且,在他们看来,只有南方方言才有问题。 就拿上一季来说,黑撒乐队用的就是陕西方言,可没有多少人说这是问题。
用张晓舟的话来说,这是大中华心态做祟。
北方(北京)文化圈子看待南方文化的时候,始终摆脱不了中原王朝的优越感。上海乐队第一次进京参加迷笛音乐节,差点被人哄了下去。三联主笔王小峰也说过,beyond的音乐不过是文化沙漠里的心灵鸡汤。
至于五条人,大概只是城中村的呕哑嘲哳之音吧,顶多只是《立春》的王彩玲。
所以在我看来,五条人被淘汰反而是一件好事。
无谓再去做乐夏的工具人,接受资本的规训,也没必要再配合去什么网红直播间解释为什么换歌。
仁科最近不是说了吗,现在最烦的就是采访太多。
就让他们安静一下吧,别再捞了。
晚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生故事写作训练营招募|你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 被「传销」盯上的家政阿姨 (8人喜欢)
- 请停止对女性友谊的污名化 (4人喜欢)
- 邵艺辉:获得成功后,我并没有想象中快乐 (7人喜欢)
- “是不是我不够好,你们才想要儿子?”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