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习以为常的本能,或许只是内心欲望投射出的怪癖
在大人看来千篇一律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小孩子却能百听不厌?
出了门总怀疑自己忘了锁门,为什么一定要反复确认了才放心?
看到别人遭遇不幸,为什么心里竟会涌出一丝快意?
为什么演员能够做到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表演性爱场景?
……
这些究竟是怪癖,抑或是人的本能? 其实,怪癖人人有,而且往往发自人的矛盾心理:我们既有做正确事情的冲动,也隐藏着做坏事的冲动。人类之所以发展出千姿百态的怪癖,是基于生存所必需的根本欲望:保护自己,谋求认可和爱。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
完美主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有时会被看作一种正常心理,有时会被认定为一种极端的异常心理。但完美主义和洁癖症一样,都具有强迫自己维持事物完整性及秩序性的心理倾向。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完美主义使人不断向上,但当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遭遇困难时,完美主义者就会产生强烈的病态心理,此时,完美主义者若不能适时舍弃追求完美的心态,这种不完美的计划之外的现实状况便会使完美主义者陷入远超于非完美主义者的焦虑感中。
不完美的现实已成定局,无论完美主义者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这种努力追求完美的信念只会让完美主义者陷入痛苦的境地。
完美主义因此被看作一系列精神疾病和精神问题的先兆特质。抑郁症、厌食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症和身心疾病等精神疾病,以及虐待狂、工作狂、夫妻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的破裂、各种嗜癖行为,甚至自杀等异常行为,不仅与完美主义者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压力有关,也与很难实现十全十美的现实息息相关。
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如果让你用三个词形容自己,你会稳、准、狠地找出自己的“人生关键词”,还是犹豫不决,不确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姜文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很多人判断不了我,连我自己都判断不了,你怎么会这么自信敢判断我呢?”人是这么复杂而难以捉摸,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呢?
你讨厌八卦嘴碎的人,但无意中听见别人说某个同事离婚了,某个明星傍大款了,某个领导惹上官司了,你还是禁不住竖起耳朵细听;你很想要某个东西,但真正得到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并不那么开心;你在陌生人眼里很安静,在小男生眼里是女神,在好朋友眼里是二货,在爱的人眼里很幼稚,哪一个是真的你呢?
有时候伤感情绪汹涌而至,写下一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一觉醒来,神采奕奕,再看那些东西,也会想自己怎么会矫情至此;你以为你很爱自己的朋友,但当她先于你穿上婚纱走上红地毯,你心里竟觉得酸酸的……
有时候我们会像认识一个陌生人一样重新“发现”自己:“哦,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自以为强悍的自己是软弱的;有时候又会发现,自以为善良的自己是自私、善妒的;有时候会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很坏啊?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或者:“哎呀,我这么爱洗手,是不是有洁癖啊?”“我经常自言自语,是不是很奇怪啊?”
要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就要留意自己那些“奇怪”的地方——过于追求完美、强迫症、多重人格、喜欢暴饮暴食、喜欢唱反调,追根溯源。任何事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过于束缚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怪癖心理学》中讲了很多名人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尼采。

尼采作为全免生进入名门学校普夫达中学,成绩第一,会写诗作曲,被称为神童,但他完全无法适应满是规章的学校生活,经常头痛,患上风湿症或黏膜炎。
尼采从小被噩梦困扰,还经常受幻听和幻视之苦。
尼采的私生活也过得极为不顺,连在社交场合自由地与女性攀谈都做不到,能够让他敞开心扉的交流者只有他的母亲和妹妹以及少数的男性朋友。
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与他幼年时的经历有关。尼采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家人搬去和祖母与两位姑姑一同生活,生活非常困苦。母亲把精力全部放在教育儿子身上,加倍地培养尼采。她对尼采非常严格,就像时刻挥舞着鞭子的调教师一样,要求尼采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姑姑们也经常用冷水浴来锻炼尼采的意志力。 对于孩子来说,脱离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独立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的支配太过强烈,孩子就会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正是这一切经历,使尼采的内心越来越受束缚。也使得他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一度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怪癖”不奇怪,它是在漫长的人生中,因为各种因素的促成,一点点形成的。追溯自己的人生经历,充分了解自己的过去,就能找到自己“奇怪”的原因,也能治好这些“病症”,让自己变得更好。